我们的海外办公室与合作伙伴

请点击以下图标,查看瑞士文化基金会各地联络办公室及文化中心的信息。欲知苏黎世 总部的详情,请访问官网:www.prohelvetia.ch

过往项目 >

他者的舞台表演艺术系列活动

2018他者的舞台

— 不同表演的研讨和实践

表演不是制造产品,而使人得以展现

日程

时间:2018年9月21日至24日
地点: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主办机构:上海明当代美术馆、明园集团
推动机构: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策划人:赵川

汇聚亚、非、拉、欧洲更为年轻的表演艺术领域的探索,探讨“表演”在其现场的无限拓展可能。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荣幸宣布支持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在9月21日至24日为公众呈现“他者的舞台:不同表演的研讨和实践”活动。

这个为期四天的项目,由表演领域的资深探讨和实践者赵川策划,除呈现一系列现场表演外,并有讲座和艺术家工作坊。此次的受邀艺术家来自不同工作背景,包括舞蹈、戏剧、行为、影像、理论和策划等。这已是2016年在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后的第二回“他者的舞台”。策划人赵川说,“期待让‘2018他者的舞台’成为一个节日——在这里:表演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使人得以展现,并与更多人的精彩交织到一起。”

在9月初秋的四天中,明当代美术馆将成为一个“他者的舞台”。在那些表演、呈现和研讨中,“不同”可能是其中极其生动的力量;不同的艺术家相互刺激、相互映照——那些现场的瞬间,成了不同人生的在场。

研讨也将从这里出发:排练、表演从哪里来,要成为什么样,要往哪里去?理解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和各种背景资源,如何成为艺术家、表演者、剧场人和舞者们的灵感与材料?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创作是如何积累,形成样貌,蔓长起来。

此次活动由明当代美术馆主办,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核心推动,并得到上海德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跨文化合作研究生课程”等机构和个人的支持。

(本项目所有活动免费。详细的日程内容请点击此获得。)

(图片鸣谢艺术家,来自明当代美术馆。)

受邀参与者

Biljana Ciric(上海/贝尔格莱德)、Eisa Jocson(马尼拉)、Ernestyna Orlowska(苏黎世)、高元(西宁)、 Humphrey Maleka(约翰内斯堡)、Jesica Bastidas + Angi Nend + 门婕聪(墨西哥城/苏黎世/杭州)、北门剧社+草台班(深圳/上海)、黄佳代(上海)、Pablo Zamorano(私人原因欠场)(圣地亚哥/马德里)、Steven Schoch(巴塞尔)、44剧场(上海/广州)、许志锋(上海)、王墨林+许斌(台北)、吴梦(上海)、由宓(科隆/北京)、于吉(上海/维也纳)、VAGA(广州/台北)等。

主办 / 推动机构介绍

明当代美术馆致力于推动以视觉表演等为基础的当代艺术活动。特别关注实验剧场和多媒体展演,并积极投入与表演概念相关各领域的研究、实践。我们希望借由“他者的舞台”,进一步拓展跨领域的交流和深入实验,呈现更为多样的艺术表达。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于2010年成立,旨在支持中瑞两国艺术家与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项目促进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知识与经验的分享。

赵川 (上海)

作家、剧场编导、艺术评论及活动策划人,是2005年开始的民间戏剧团体草台班共同创建和主持者,创作边缘但社会性极强的当代剧场作品。他与草台班同仁激励普通人投身剧场和创作,强调问题意识、以及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联,集体创作包括社会剧场三部曲:《世界工厂》、《小社会》与《狂人故事》等;也参与许多国际驻地和联合创作项目。

Biljana Ciric(上海/贝尔格莱德)

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Ciric)是一位居住在上海和贝尔格莱德的独立策展人。她曾是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叶卡捷琳堡,2015)、卡迪斯特(Kadist)艺术基金会的驻地策展人(巴黎,2015),以及Henie Onstad艺术中心研究员(Høvikodden,2016)。2013年思瑞克发起论坛“从展览历史迈向展览制作的未来”,聚焦中国和东南亚,第一期由圣保罗画廊(AUT,新西兰)主办。2018年她创建了教育平台“策展应该/可以做什么”。

目前,她正筹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的有关1990年代展览史的项目。这已是第二期,将在2018年11月进行。

Eisa Jocson(马尼拉)

艾萨·霍克森(Eisa Jocson)是一名来自菲律宾的当代编舞和舞者。作为一名拥有芭蕾基础的视觉艺术家,霍克森曾获颁2010年马尼拉钢管舞艺术冠军。从钢管舞到猛男舞、到舞女工作、再到迪斯尼乐园的演出,艾萨不断探索服务行业里舞者身体的劳动和表现,揭示身份和性别形成、诱惑政治学和菲律宾社会流动性等问题。

Ernestyna Orlowska(苏黎世)

厄内斯提娜·奥罗斯卡(Ernestyna Orlowska)1987年出生于波兰,获伯尔尼大学美术学士学位和延展剧场硕士学位。在奥萝斯卡的艺术实践中,她将美术、剧场、行为、音乐等不同学科融会贯通。她的作品在欧洲各地的画廊、独立艺术空间、美术馆、剧场和艺术节广泛展出。她曾先后荣膺多个行为表演奖项,包括卢塞恩Tankstelle奖(2015)、苏黎世Inkubator奖(2016)、伯尔尼Kicks!奖(2016)、Premio奖(2018)等。在近期项目《身体》(BODIY)中,她视身体为人在地球上的临时地址,从而对各个身体部位进行去语境化和异化处理。

高元(西宁)

1981 年生于青海西宁,现生活工作于中国西宁,从事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策划。作品以现场、影像等形式为主。2016年创办西宁当代艺术机构;2013年成立现场艺术团体“坍塌小组”;2009年发起可能性身体艺术工作坊。作品曾受邀参加第十一届FIRST青年电影节(中国,西宁);2017大理国际摄影节(中国,大理);第四届“激进的身体”国际现场艺术双年展(匈牙利,布达佩斯);第二届 UP-ON 国际现场艺术节(中国,成都);第十届 OPEN 国际行为艺术节(中国,北京);中韩 17 周年纪念交流展(韩国,首尔)。

Humphrey Maleka(约翰内斯堡)

汉弗莱·马莱卡(Humphrey Maleka)出生并成长于约翰内斯堡的索韦托。少年时便开始跳舞,学习了潘苏拉舞等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舞蹈类型;1991年开始接触非洲风格混搭舞蹈和现代舞。

汉弗莱对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政治议题感兴趣,这些议题超越种族、文化、性别、阶级、宗教和政见等限制。他希望把这些议题摆到台面上,激发对话和讨论,从而期待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应对各种社会挑战的解决之道。

Jesica Bastidas + Angi Nend + 门婕聪(墨西哥城/苏黎世/杭州)

杰西卡·巴斯蒂达斯(Jesica Bastidas)是一位墨西哥表演艺术家,她将肢体剧场、肢体喜剧、行为艺术、音乐以及新近的影像融合在一起,构成介于视觉艺术、舞蹈和行为之间的作品。出于对社会领域的兴趣,她通过学习为表演艺术、小丑表演和社会马戏来丰富自己的舞台经验。她毕业于国立戏剧艺术学院(墨西哥城,2011),并在迪米特里戏剧学院获得肢体剧场硕士学位(瑞士,2017)。她参加了2016年苏黎世艺术大学的跨文化合作研究生课程(苏黎世-香港,2016),之后她对于艺术的兴趣和实践便提升至跨界合作的方向。 她最近的项目涉及的题有赛博格女性主义和非殖民异化,以创造关于可能性未来或可替代当下的新的叙述。她同时也是超我SuperEgo(伯恩、瑞士,2016)的创始成员。

安吉·能德(Angi Nend)的兴趣在创建场景及他称之为表演性设施上。他使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媒介,如装置、演/讲、实景角色扮演、偶发艺术、介入及音乐会等。他质疑艺术家作为社会和文化企业家的角色和自主性,反思认知资本主义中的工作状况和生产模式。因此,安吉·能德正研究不服从、拒绝、失控及反偏执策略的可能性。他的作品曾在柏林Substistut、阿姆斯特丹De Appel及香港Connecting Space展出。他也与”现场行动角色扮演游戏“(LARP)的创立者Omsk社会俱乐部经常合作,也曾受邀参与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为一场持续的音乐会“社会不和谐音”呈现场景。

门婕聪是一名表演者、研究者和编辑。她于201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主修当代艺术策展研究,她的研究关注实验剧场的工作方法及美学机制,并从事身体训练和剧场制作。2015年她前往苏黎世艺术大学研修戏剧构作,并于2016年参加跨文化合作研究生课程,与搭档们一同在香港、苏黎世、台北多地进行跨文化研究并制作了他们的多媒体表演作品:《提升你的社交技能》(苏黎世,2016),反思苏黎世当地对于包括移民和难民在内的新居民的文化过滤系统,《它将成为别人的秘密》(香港,2016),探索在后人类、赛博格语境下的信仰与仪式。目前,她作为表演、媒体艺术、网络社会研究的撰稿人,并在田野录音和城市漫步之中聆听并观察网络内外或网络间人人与城市间的关系。

北门剧社+草台班(深圳/上海)

北门工人剧社发起于2016年,是由深圳富士康北门附近上班的工友组成。由工人伙伴们组成的剧社,主要以剧场方式演绎工人生活、表达底层心声。北门工人剧社已演出作品包括:《小平事件》(2018)、《我们的故事》系列(2016,2017)、《小小的家》(2016)、《中秋的月亮》(2016)。

草台班自2005年春初创,由赵川主持活动及创作,排演边缘但社会性极强的当代剧场作品。十多年来草台班在其特立独行的社会和艺术实践中,积累出自己独特的剧场观念和美学。草台班同仁激励普通人投身剧场和创作,强调问题意识、以及戏剧与周围生活的关联。他们多年来不拘一格地利用各种场地,进行非牟利的排演、讨论,他们的剧场成为了不同人群参与的民间聚会场所,不断塑造出流动的公共空间。

黄佳代(上海)

黄佳代,来自上海的剧场工作者和创作者,毕业于语言教学、表演研究以及艺术理论专业,并先后从事艺术媒体、翻译及艺术管理等工作。创作的作品曾在上海、英国、塞尔维亚等地演出,并参与大道、中国现场及Forest Fringe等艺术节。曾于2015年在北上广三地策划森林艺穗节/共同在场系列活动。目前她也负责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国际项目以及ACT上海当代戏剧节的策划工作。她近期的个人创作常与记忆或历史有关,如关于前南斯拉夫的《Belong》(2014)和《MOTHERLAND》(2016),同时也在探索表演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可能性。

Pablo Zamorano(圣地亚哥/马德里)

帕布罗·萨莫拉诺(Pablo Zamorano)获智利大学舞蹈类艺术学士及戏剧导演类艺术硕士。在智利圣地亚哥与西班牙马德里生活和工作。他曾学习戏剧和演唱,对于现代舞中的即兴与编创有着浓厚的兴趣。Elías Cohen、Serok Park、Solange Duran、Christophe Halebt 都是他的导师。他教授当代和现代舞技巧。作为驻地艺术家受邀前往法国的蒙特隆城堡(蒙巴尔)和偏离艺术团(马赛)。他2017年出版书籍《一具别的身体》,探讨表演者和编舞。创作的独舞作品有《编年史》(2012)、《债务》(2013年收到智利阿尔塔佐奖的提名)、《第六感》(2016)、《孤儿》(2017)、群舞作品《美人》(2017)、《语言肖像》(2012)和《飞行实践》(2016),这些作品在拉丁美洲其及法国的一些艺术节上呈现。

Steven Schoch(巴塞尔)

史蒂文·肖赫(Steven Schoch)是一名视觉艺术家、行为艺术家、编舞、舞者、歌手和音乐人。2012年,肖赫毕业于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巴塞尔造型与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士学位。2017年,他开始在瑞士伯尔尼应用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攻读拓展剧场硕士学位。肖赫的创作以跨学科式的创作手法涉猎(录像)行为/剧场、装置等多个领域。他的创作主题围绕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着矛盾和冲突感,并通过多元的方式探索其中的美学性。2015至2017年,肖赫担任巴萨尔青年人才奖评委。2014年,他获得瑞士内阿彭策尔州颁发的奖金。此外,圣加伦州和内阿彭策尔州于2015年和2016年购买收藏了肖赫的作品。2017年,他获得了维也纳ImpulsTanz国际舞蹈节颁发的“DanceWeb”舞蹈奖金。肖赫先后在欧洲及海外各地举办过多次个展和个人表演项目,并参与多项群展。

44剧场(上海/广州)

成员流动的44剧场来自“实践论”,它力图去权力惯性,去主体幻觉,不追求专业分工所带来的最大有效性,其推动才能的溢出和联合,并在这种联合中探索一种预示性的实践伦理。

许志锋(上海)

艺术家,常以介入城市空间或综合媒介的作品来探索建筑的理论和社会实践。2008年毕业于上大美院建筑系,至今工作生活在上海。

王墨林+许斌(台北)

王墨林1949年出生于台湾台南。资深艺术暨文化评论家,剧场编剧、导演,行为艺术家。这位台湾小剧场运动先驱者于1980年代末,策划过在海边废墟的大型户外演出《拾月》(1987)与台湾第一个“行动剧场”《驱逐兰屿的恶灵》(1988)。1991年,创立身体气象馆,为台湾的国际行为艺术节建立雏型。1997年,编剧并制作《TSOU‧伊底帕斯》,创造台湾民间剧团与中国大陆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作之罕例。2005-2008年,曾担任牯岭街小剧场艺术总监。戏剧作品曾于东京、香港、北京、上海、首尔、釜山、澳门等海外城市演出。出版有《中国的电影与戏剧》、《后昭和的日本像》、《都市身体与剧场》、《台湾身体论》等书。

许斌1954年出生于台南乡村,纪实摄影者,工作以主观思考、客观纪实为主旨。

吴梦(上海)

艺术家、剧场工作者。创作涉及纪录片、剧场及行为表演等,近年创作围绕历史及个体生命样本间的连接和对话可能。民间剧社草台班核心成员。与高子鹏、赵川发起成立“弗搭界”影像实践小组。编导剧场作品《变形花园》(2013)、《我被生活追赶着》(2015、2016)和《世界在我的生活里翻滚》(2016)等。作品参与“每个人的东湖”(2010)艺术项目及国内外艺术节,在“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3)和第一届东盟双年展(2014)做行为表演。联合编导的纪录片《上海青年》入选“中国独立影像展纪录片年度十佳”(2014)。最近对人与人之间的联合及“空间”拓展感兴趣。

由宓(科隆/北京)

由宓是来自北京的策展人,研究员,现在科隆媒体艺术学院任助理教授。她的授课方向是跨历史、跨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和媒介理论。她的长期策展与研究课题以丝绸之路作为一种深度时间、深度空间,去中心化以及游牧精神的象征。在此框架下她策划了韩国光州亚洲文化文化中心剧场开幕季的一系列表演项目,以及蒙古乌兰巴托首届媒体艺术节(2016年)。 她的学术研究课题包括表演哲学,科学与技术的人文社会学研究,以及东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内在性哲学。她的论文及文章见于表演研究(Performance Research), PARSE , MaHKUscript:Journal of Fine Art Research等。

于吉(上海/维也纳)

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维也纳。她的创作以雕塑和装置为主,亦涉及行为及影像。她的近期展览包括:“SOONENOUGH: ART IN ACTION” Tensta美术馆,斯德哥尔摩,瑞典(2018);“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外滩美术馆,上海,中国(2017);“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上海,中国(2016)等。同时她也是上海的非盈利艺术机构上午艺术空间的创办人之一。

VAGA(广州/台北)

VAGA 身体及多媒体实验组合成立于2016年,由编舞家杨柳与艺术家郭盈秀组成。近年开始“以身体阅读场域”创作计划,致力于在不同场域,以身体进行阅读与书写,与场域进行对话。至今已于香港、越南及中国广州进行创作,并受邀至希腊、印尼等地进行驻村创作,产出身体影像与身体剧场等作品。团队曾受邀参与2017年深圳藝穗節等,影像作品2017年入选罗马尼亚 IN|DUST|REAL| Video art event,美国OFF THE WALL、2018年意大利OGA(Ospizio Giovani Artisti) Video Art Exhibition等艺术实验影像展。

2016他者的舞台

— 关于不同剧场/不同世界的对话

日程

特邀策划:赵川
活动时间:2016年12月8日至11日
活动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淮海西路570号红坊F座(地铁3、4、10号线虹桥路站直达)

主办机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指导单位:上海市国际文化传播协会
推动机构: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协助机构: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共同邀请赵川策划2016128日至11期间举办他者的舞台:关于不同剧场/不同世界的对话。在为期4的活动中,非洲、亚洲和欧美等地的戏剧家、表演艺术家和学者将受邀来到美术馆,通过演、讲、对谈及工作坊等,探讨各区域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剧场艺术路径、表演美学和创造性方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世界大舞台和舞台上的小世界发生巨大变迁。在全球化、新后现代、后殖民批判和多元文化主义等经济、政治和文化多重历史动力的作用下,新的发展模式、历史经验和动力在不断显现。我们怎样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对区域经验和它的独特性的分享、讨论和批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和共同演进,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共同未来的文化塑形当中去?这不仅是人们对来自外部世界变化压力的回应,也深深根源于不同区域人们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代剧场及表演的发生、发展和创作,都与这些动力密切关联。在各种缘由之下,当下最张扬的剧场及表演观念、形态仍然主要来自西方。然而,这并不能遮掩其它如亚非地区的当代剧场及表演艺术,在与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亦是地域文化里极为敏锐、生动和有创造力的表达。通常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以及各自文化发展模式的约制,他者舞台上很多颇具价值的观念与实践,鲜有机会在西方之外交流和研讨。甚至有一些在自己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也因为特立独行,而成了“他者”……

“他者的舞台:关于不同剧场/不同世界的对话”希望创造新型的交汇和分享机会,铺展别开生面的当代文化视野、格局,催生不一样的文化互动关系,以及未来图景。即使在今天,欧美主流的剧场和表演价值观依旧主导着中国各类戏剧节,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之上,探讨别样视野,洞悉不同的创造力和美学的重要?

(图片鸣谢艺术家,来自民生现代美术馆)

受邀参与者

鲍里斯·尼凯廷(Boris Nikitin,瑞士/ 剧场)、查理·哈夫纳(Charlie Haffner,塞拉利昂/ 剧场)、克里斯托弗·康纳利(Christopher Connery,美国/ 文化研究)、戴陈连(中国/ 剧场)、大卫·格拉斯(David Glass,英国/ 剧场)、艾尔莎·乔克森(Eisa Jocson,菲律宾/ 舞蹈和行为艺术)、黄芳翎(中国/ 剧场)、汉斯乔治·科纳普(Hans-Georg Knopp,德国/ 文化战略)、凯·图赫曼(Kai Tuchmann,德国/ 剧场)、李敬诚(Kyung-Sung Lee,韩国/ 剧场)、马琳·蒙泰罗·弗雷塔斯(Marlene Monteiro Freitas,未成行,佛得角和葡萄牙/ 舞蹈)、nunu kong(中国/ 舞蹈)、黄佳代(中国/ 剧场)、桑卡尔·信达瓦拉普·万卡特斯瓦拉(Sankar Chindavalap Venkateswaran,印度/ 剧场)、陶庆梅(中国/ 学术和批评)、田曼莎(中国/ 剧场)、瓦旦坞玛(台湾地区/ 行为艺术)、王墨林(台湾地区/ 剧场和批评)、吴梦(中国/ 剧场和行为艺术)、许志锋(中国/ 当代艺术)、于吉(中国/ 当代艺术)、张小船(中国/ 当代艺术)和赵志勇(中国/ 剧场)等。

Other Dossiers

close

Search for "pro_helvetia" in the wechat app or scan th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