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说——中瑞当代摄影中的新叙事

听我说
展览地点:OCAT深圳馆,展厅A、展厅B
展览时间:2018年4月21日至6月4日
主办:OCAT深圳馆
支持:华侨城集团
特别鸣谢: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瑞士摄影基金会、谷仓当代艺术空间
策展人:彼得·普夫伦德 (Peter Pfrunder)、施瀚涛
瑞方艺术家:大卫·法沃、安妮·格拉兹、罗曼·马德尔、弗吉尼·瑞贝特、萨尔瓦托雷·瓦塔伊尔(David Favrod, Anne Golaz, Romain Mader, Virginie Rebetez, Salvatore Vitale)
中方艺术家:Kimisa、刘思麟、刘卫、石真、曾忆城
去年,来自中国和瑞士的10位年轻摄影师,以影像为语言,在OCAT上海馆建起层叠交错的叙事时空,共同探讨视觉叙事的异同及现代传播的影响。
2018年4月21日至6月4日,“听我说——中瑞当代摄影中的新叙事”将在OCAT深圳馆展厅A、展厅B呈现。艺术家们以作者/摄影师/叙事者的角色,再次向观众发出 “听我说”的邀请,提出聆听的诉求,同时,也以“Follow Me”(跟我来)来试图招引观众成为新的叙述者。随着社交媒体日益渗入生活,每一位社交媒体的使用者都成为生活的讲述者。当讲述成为日常,纪实与虚构则留给彼此来考量。
此次展览由两位策展人彼得·福伦德和施瀚涛共同策划,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身份的探讨,大卫·法沃、Kimisa和萨尔瓦托雷·瓦塔伊尔在自传式的故事中发出“我是谁”的追问;在第二部分中,刘卫、安妮·格拉兹、曾忆城围绕着各自生命历程中的重要地点展开回忆与追寻;在展览的第三部分,刘思麟和罗曼·马德尔通过角色扮演模糊着虚构与纪实的边界;而展览在展厅B呈现的最后一部分则有着历史考古的意味,弗吉尼·瑞贝特和石真借助影像记录这种“不可靠”的证据探讨个人和集体的记忆。
参展艺术家作品的展示形式在摄影语言的基础上,因不同的叙事而各不相同,静态图像、动态影像、投影、灯箱、物件交织在一起,在空间中营造出一个想象的现实。
听我说
策展人:彼得·普夫伦德 (Peter Pfrunder)、施瀚涛
瑞方艺术家:大卫·法沃、安妮·格拉兹、罗曼·马德尔、弗吉尼·瑞贝特、萨尔瓦托雷·瓦塔伊尔(David Favrod, Anne Golaz, Romain Mader, Virginie Rebetez, Salvatore Vitale)
中方艺术家:Kimisa、刘思麟、刘卫、石真、曾忆城
展览时间:2017年6月19日至9月17日
开幕时间:2017年6月18日17:00
展览主办:OCAT上海馆
展览协办: 华侨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
特别支持: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瑞士摄影基金会
“听我说——中瑞当代摄影中的新叙事”于2017年6月19日起在OCAT上海馆呈现,展览邀请来自中国和瑞士的10位年轻摄影师,用影像语言搭建起层叠交错的叙事时空。两位策展人——彼得·福伦德和施瀚涛——对中、瑞两国的当代摄影实践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研究,他们发现两国的摄影实践者不约而同地在利用摄影作为媒介展开叙事,在纪实和虚构之间创造出一个想象的现实。这也是当代摄影实践的共性。一方面,叙事这一人类自古有之的记录与表达诉求,不断在各种媒介中找到承载的语言和形式。自摄影诞生之日,影像叙事便展开了自身独特的历史,虽经时代变迁,却历久弥新,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在摄影中发展出既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个人的表达。另一方面,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每一个社交媒体的使用者都成为生活的讲述者,宏大叙事进一步分崩离析,浩渺的微观叙事汇集在一起,显露出人类新的境遇。因此,展览不仅邀请观众“听我说”——聆听他人的故事;也在发出“Follow Me”(跟我来)的邀请,邀请每一个观众成为叙述者。
参展艺术家的叙事虽都以摄影为基本语言,但是展示的形式和技术也因不同的叙事而各不相同,静态图像、动态影像、投影、灯箱、物件交织在一起,成为每个故事里不可或缺的元素。
展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身份的探讨,大卫·法沃、Kimisa和萨尔瓦托雷·瓦塔伊尔在自传式的故事中发出“我是谁”的追问;在第二部分中,刘卫、安妮·格拉兹、曾忆城围绕着各自生命历程中的重要地点展开回忆与追寻;在展览的第三部分,刘思麟和罗曼·马德尔通过角色扮演模糊着虚构与纪实的边界;而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则有着历史考古的意味,弗吉尼·瑞贝特和石真借助影像记录这种“不可靠”的证据探讨个人和集体的记忆。
相关活动安排
6月18日
开幕论坛
7月1日
讲座:镜头里的“我”:家庭影像与记忆构建
余天琦(美国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电影研究副教授、纪录片制作人)
7月15-16日
工作坊:叙事图录
言由(独立出版人, “假杂志”创办人,多年立志于发现新人摄影师)
7月29日
讲座:“纪录”的文化政治学——谈一九五〇年代末的“艺术性纪录片”
汤惟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导师)
8月12日
讲座:跟踪叙事——苏菲·卡尔的观念艺术
btr(作家、译者及评论人)
9月9日
策展人导览及特别活动
在中国和瑞士的当代摄影实践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这一媒介正在被用于故事讲述,并且在纪实和虚构之间创造出一个想象的现实。艺术家们以一组相互关联的照片为基础,顺着一条线索或者一个特定的情节建立起相应的视觉叙事。它可能是线性或者非线性的,曲折的,跟从时间的推进、空间的转变或者一段旅程。这些故事可能是传记(或自传)式的,或者是旅行见闻,再或者以梦幻般的抒情的照片序列去探寻一个未知现实。它们的实现是基于照片序列中所藏有的提示性的力量,这个力量远大于对于现实的简单描述。艺术家们创造性地利用了图像的模糊性和被捕捉到的时间碎片之间的空隙。
展览标题“听我说”是艺术家以作者/摄影师/叙述者的角色向观众发出的邀请,艺术家根据一条故事线索对照片加以选取、排列和编辑,来引导观众对照片的阅读。艺术家把自己作为讲故事的人,但究竟何谓“真相”,则留给观众自己去思量。“听我说”也暗指社交媒体上的叙事形式,在这些媒体平台上,每一个参与者都是自己日常生活的讲述者。在本次展览中,作品多在各种媒介之间跨越和融合,这也是故事讲述的基本特征。而展示的形式和技术也因不同的叙事而各不相同,静态和动态的图像、投影、灯箱和物件相互交织在一起。同时,大多数的参展艺术家也已经出版了摄影书,这是他们讲故事的另一个重要方法;他们运用了对页、排版和多点阅读等各种书籍所特有的可能性,在纸面上发展他们的叙述。
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包括了大卫·法沃、Kimisa和萨尔瓦托雷·瓦塔伊尔的作品。他们都用摄影来向自我发问,探求自己的文化和自然身份,以及自己的过去、自己和历史的联系等等。他们以自传的方式,关注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仿佛穿越回无意识的过往,通过诗意梦幻的语言和对想象的叙述来填补意识和记忆的罅隙。


第二部分艺术家的创作更多聚焦于艺术家生命历程中的一些重要地方,及其周围的领域和环境。刘卫和安妮·格拉兹将物理空间作为个人表达的基础。人们在空间中所留下的痕迹、物件,甚至房间里特别的气氛,都成为摄影师身份的一部分。曾忆城在这里呈现的则是一段爱情故事,一组非常个人化的视觉诗句。所有这些作品都围绕着时间的流逝,试图在令人费解的碎片所构成的世界中找到其中的相关性和意义。过去与当下在这里纠缠在了一起。

模糊纪实和虚构的边界是第三部分的艺术家,刘思麟和罗曼·马德尔的叙事策略。他们把自己置于镜头前,并且打造出各异的场景,他们的身份在其中发生了有趣的转变,从而成为一部虚构的自传,或者一系列从未发生过的小故事。在此,身份成了与行为和角色扮演相关的问题,它更多地取决于对现实的感知而非固有的现实。图像成为主人公自我定义的重要元素。

展览最后一部分所讨论的是个体和集体的记忆问题:我们的记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这里的两位艺术家像历史学家一样工作,用收集来的照片和档案材料重新构建他们并不认识的人的生命故事。摄影成了研究的工具,但与此同时艺术家也质疑了我们所抱有的“照片即是证据”的想法。在弗吉尼·瑞贝特和石真所讲述的故事中,记录并不能证明任何东西;它们所再现的现实取决于观者的投射,参观者基于被混合了的事实和想象,创造出新的故事。叙述中的连贯性构成了故事可靠性的唯一参照标准。

策展人
彼得·福伦德(Peter Prfunder)
1959年出生于瑞士,先后在苏黎世、柏林及蒙彼利埃研习文学,于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之前,彼得曾作为自由撰稿人、作家、展览策划人,完成了许多关于摄影史的出版和展览项目,将视野着重对准瑞士本土。1998年起,彼得出任温特图尔瑞士摄影基金会(Fotostiftung Schweiz)——致力于瑞士摄影遗产保存与维护的国立机构——总监和策展人。任职期间,彼得为基金会策划了超过25场展览并定期参与各种国际摄影盛事, 包括近期参与的连州国际摄影展(中国)和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法国)。彼得的出版项目包括:《西奥·弗雷,摄影》(苏黎世,2008),《圣哥达·舒——一种迷恋》(哥廷根,2009),《1927年至今的瑞士摄影书——另一种摄影史》(巴登,2011),《再见瑞士!摄影神话的建构与解构》(巴黎,2012),《瑞士童年》(苏黎世,2015),以及《熟悉的陌生,从外部看瑞士》(苏黎世,2017)。
施瀚涛
1973年生于上海。现任第12届上海双年展项目总协调,曾任“上海种子”项目研究与公共教育部总监;曾在爱普生影艺坊、上海外滩美术馆、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及瑞象馆等机构工作。长期从事艺术展览及公共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2002年成立的“原点画廊”为中国最早的摄影画廊之一;2005年在首届连州国际摄影节获“年度策展人”奖;2008年获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政策研究”硕士。主要策展经历包括《走神》(连州,2005);《别扭的焦虑》(纽约,2008);《欢迎来到鸟头的世界》(连州,2010);《线索II》(大理,2011);《上海祭忆1980s》(兰州,2012;上海,2013)等。已发表数十万字的当代艺术、摄影以及艺术体制相关主题的写作和翻译。编撰有《身体-性别-摄影》、《摄影的多元化空间》;其他文字散见于《摄影-社会-空间》、《上海-影像-都市》等文集,及《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书城》、《艺术当代》、《艺术世界》等刊物。
瑞士艺术家
安妮·格拉兹(Anne Golaz)
安妮·格拉兹1983年出生于瑞士,2013年毕业于赫尔辛基阿尔托艺术设计学院,完成了摄影硕士课程并提交毕业论文《论摄影书与叙事》(Photobooks and Narratives)。此前,她曾就读于瑞士韦威(Vevey)摄影学院,并于2012年前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参加了6个月的学习。她的作品表现的主要是乡村社会,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于某个地方难以描述的归属感。2010年,她的《狩猎》系列由Infolio出版社出版,并入选纽约光圈基金会摄影作品组合奖(Aperture Portfolio Prize)。她的芬兰语作品系列《来自森林》由Kehrer Verlag艺术出版社出版,并入围2012年巴黎光圈基金会摄影书奖(Aperture-Paris Photo First Book Award)最佳摄影书。安妮·格拉兹是芬兰艺术团体“星期一”(Maanantai)的成员,曾参与团体共同项目《九座无名山》(2013年出版)。目前,格拉兹在瑞士和芬兰北部生活,她正开展的几个创作项目也主要在这两地进行。2016年,她荣获德意志证券摄影奖提名;她的新书《乌鸦》将于今夏由MACK出版。
大卫·法沃(David Favrod)
大卫·法沃出生于日本,目前在瑞士和西班牙两国生活、工作。他的摄影、录像和装置作品融多元文化元素和流派风格于一体——作品常以自己因二元文化身份所遭遇的种种纠结和冲突为主题。法沃的图像充满异想气息,时而令人觉得不安。在这些图像中,法沃借鉴了传统日本版画和绘画中高度风格化的构图和视觉戏剧性,但同时,作品也洋溢着当代西方艺术家的观念化痕迹。
法沃曾荣膺2015年FOAM摄影新锐奖、2014年C/O柏林摄影新锐奖、2013年Lens Culture曝光奖、2010年光圈基金会摄影作品组合奖和2010年瑞士设计奖等。他的作品被许多公共机构收藏,包括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瑞士爱丽舍摄影博物馆、瑞士温特图尔城市收藏等。
他曾先后获得洛桑艺术设计大学(ECAL)摄影学士学位和美术指导硕士学位。
法沃曾在全球各地广泛地举办过个展和群展项目,包括:纽约光圈基金会、埃施博恩德意志证券摄影基金会、圣达菲当代艺术中心、C/O柏林摄影基金会、休斯顿摄影中心、多伦多当代加拿大艺术博物馆、雅典贝纳基博物馆等。
罗曼·马德尔(Romain Mader)
罗曼·马德尔1988年出生,先后在苏黎世艺术大学和洛桑艺术设计大学(ECAL)学习艺术史和摄影专业。
这名瑞士艺术家探讨的主题包括性别表现以及在人际关系中的孤独感和人类行为。
他的作品曾在伦敦泰特美术馆、瑞士皮利美术馆、瑞士韦威图像馆展出。2016年,他的专著《叶卡捷琳娜》由伦敦Mörel Books出版社出版。
马德尔是2017年保罗·霍夫奖(Paul Huf Award)得主。
弗吉尼·瑞贝特(Virginie Rebetez)
弗吉尼·瑞贝特出生于1979年,2005年毕业于瑞士韦威摄影学院。2008年毕业于荷兰皇家艺术学院。目前,弗吉尼·瑞贝特在瑞士洛桑生活、工作。
她的摄影作品定期在瑞士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博物馆、画廊和艺术节活动上展出,同时也屡屡发表于各类文化杂志和博客,包括:《英国摄影期刊》、《Capricious杂志》、《时代》(Le Temps)、《联邦报》、《Next Level》、《Drome杂志》、《1000Words Mag》、《美国赫芬顿邮报》、FeatureShoot和Septinfo等。
瑞贝特曾荣获诸多奖项,包括林纳德基金布尔斯文化奖(瑞士,2014)、第29届伊埃尔莱卡摄影与时装节奖(法国,2014)、尼翁Focale摄影奖(瑞士、2013)、瑞士设计奖(瑞士,2014)等。
瑞贝特曾先后在约翰内斯堡(南非,2013)、纽约(美国,2014)、开罗(埃及,2016)等地参加驻留项目,驻留期间完成的项目均获奖并广泛地进行展示。
2016年9月,出版商Meta/Books(Delphine Bedel)出版了她的作品《突如其来》,并在欧洲和纽约举办了多场新书发布会。《突如其来》获视觉文化作家Rémi Coignet、英国摄影师兼作家Colin Pantall、日本独立摄影策展人Yumi Goto提名为“2016年度最佳摄影书”。
瑞士摄影基金会(瑞士温特图尔)和瑞士尼翁市均收藏了她的作品,此外,她的作品也被诸多私人藏家收藏。
萨尔瓦托雷·瓦塔伊尔(Salvatore Vitale)
萨尔瓦托雷·瓦塔伊尔出生于1986年,是一名瑞士艺术家和编辑。在完成了传播学的学习后,2014年,他参加了Allen Frame在国际摄影中心(ICP)的课程,并被选中参加Andrei Polikanov和Yuri Kozyrev主持的ISSP国际大师班课程。2015年,他被提名2014年度最佳瑞士摄影奖。瓦塔伊尔的创作兴趣聚焦于运用不同的语言和媒介来探索讲故事的策略。
2015-2016年,瓦塔伊尔发起的关于瑞士安全生产的长期研究项目荣获瑞士文化基金会津贴支持。该项目旨在探讨瑞士这一全球最安全国度的国家安全生产,分析了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比如安全(safety)、安保(security)——如何通过标准操作程序而产生恒定的意义。
瓦塔伊尔是《YET》杂志的联合创办人兼总编辑,“YET”既是摄影杂志,也是展示平台,呈现了新锐和资深摄影师的作品,以及当代视野下围绕摄影发展这一主题富有真知灼见的评论内容。
瓦塔伊尔是德意志证券摄影基金会大奖和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Plat(t)form奖提名委员会成员,曾担任国际摄影暑期学院(ISSP)和“ShowOFF”克拉科夫摄影节等国际项目评委。
他的作品在全球各地广泛发表;同时,他也是工作坊导师、作家,并围绕自己的创作进行演讲和讲座。
中国艺术家
Kimisa
摄影师,工作生活在美国。
自2013年与Kira一起拍摄Kith and Kin,在观察Kira的成长过程中审视自身经历与环境,继而撰写出虚实交错的视觉故事。
作品曾出现在《芭莎》,《嘉人》,《T Magazine》等杂志。
曾忆城
1975 生于中国广东吴川。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用艺术的态度生活,用生活的态度创作。作品形式涉及影像、行为、装置等各种形式,曾参加过国内外数十次展览,其作品被收入《瞬间与永恒-世界90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摄影思想史》、《艺术家的自我迷宫》,被国内外多个美术馆、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收藏。
刘思麟
出生于1990年, 现于北京生活和创作。
2008至2012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
2013至201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摄影专业,获硕士学位。
2016年荣获“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大奖——“发现奖”。2015年入选瑞士Musée de l’Elysée美术馆每五年一届、每届全球入选50位青年艺术家的Regeneration展览和出版项目。2015年,当选“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
刘卫
1982出生于中国香港。现于香港生活及工作。200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获纯艺术学士。刘卫的作品入选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2015(中国北京),色影无忌2014中国新锐摄影师奖(中国北京)。
石真
1989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现居巴黎。以摄影、手工书及混合材料为媒介进行创作,真实与记忆的复杂关系是她创作中表现的核心内容。石真曾获法国La Gacilly新锐摄影奖(2017),台北Wonder Foto Day评审奖(2017),法国Tribew摄影奖(2016),阿尔勒摄影节摄影书奖提名(Photo-TextAward)(2016),英国Mack First Book Award提名(2016),并入选2017年度挪威Sunnhordland美术馆艺术家驻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