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读书会第二季

半路遇见…
因为毋庸置疑的真相很难使自身被察觉
正如十三种
完全由雌性组成的鞭尾蜥蜴
由于反对其存在的偏见
始终没有被发现
我们必须与宇宙妥协
除非我们朝着看似虚无的方向前进
否则无物将向我们展现:
信仰是一种级联反应
通常,共读是一种集合的方式。人们因文本相聚,在亲密阅读间交换智识与情感。但它同时也延伸出一条与他者相遇的小径:文本与现实、讲者与听者、你和我、平常与荒唐,都将在这条小径上艰难穿行。因此,共读也是在试探你我处境之中不曾相交的补集,让那些未被对方触及的空无,具体化为在场的情绪、文字与言语——被感知、被阅读、被听闻。
对于此种共读的想象多少与一个“口袋”事件有关,它发生在塞缪尔·德拉尼(Samuel R. Delany)结婚后不久的一个雨天:
那天,他的妻子湿漉漉地从外面返回家中。德拉尼见到,便急忙递给她一条自己的牛仔裤(这是当时离他最近的衣物)。当她迅速换上这条男士牛仔裤并习惯性地把手插进口袋时,瞬间惊呼:“口袋!……它们好大呀!”
这件小事记录了口袋的破晓时刻。在此前,德拉尼从来没想过女人衣服上的口袋主要用于装饰,而他的妻子也从来没想过男人衣服上的口袋是可以派上用场的。它们是有关宏旨的口袋,也是诗句中曾被偏执拒绝的单性生殖蜥蜴,以不可想见的复数藏匿于黑暗之中。
我们曾在赛博女性主义、反身份认同、生态主义等等话语操演中,相信未来正在变得触手可及。然而,世界却逆生长出另一副面目,以一个个熟悉却怪异的事件挑战我们的“后世”想象。这制造了2022 年那些已经发生的诸多口袋时刻。它们实际上都在拷问:在我与你各自的言之凿凿之下隐藏着多少“口袋”?
那么,一个围绕共读展开的艺术项目可否是一个寻找“口袋”或“鞭尾蜥蜴”的过程?这一期的百花齐放读书会将以“半路遇见”为题,希望为此付出微小努力。我们邀请三位瑞士艺术家分享书单,并计划在不同城市实现共读。现场展示围绕艺术家、书单,以及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的 Cahiers d’Artistes 艺术家画册发散展开。
本次的读书会以艺术家玛丽·马图斯(Marie Matusz)的书单为起点,携《建筑的异样性》(The Architectural Uncanny)与《完全世界条约》(Treatise on the Whole-World)两本书与各位相遇。第一个读本将带我们回返三至六月的居家记忆,重新审视现代建筑的怪异,以及困守于非家之住宅的不寻常感。而后,我们也将与爱德华·格里桑(Edouard Glissant)的绝美文字相遇,将怪异啃啮的伤口转化为世界群岛在体内生长的腹地。本项目希望让文本的语境与共读的场域、推荐书目的艺术家与阅读文本的陌生人、你与我的生存情境,在半路相遇。这样,我们或许能在认知界域中相互腾挪出一个折中空间,混融杂交与妥协异见。
文/陈嘉莹
关于策展人
陈嘉莹(b.1991 福州)⽣活⼯作于上海与纽约。她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的博士候选人,同时也是一名写作者与独立策展人。陈嘉莹的早期实践围绕技术现实与其渗染的人文图景展开。从博士阶段开始,她转向技术激化的身心问题,并受图灵启发逐渐深入性/别的探究。她的博士论文《岂止于性?——女性主义身体-物质之思》聚焦身体、新唯物论与性别形上学的前沿研究。与此同时,她也将艺术视为颠覆现有可感分治与可知框架的具体手段。她现为Longlati Foundation写作者收藏委员会成员,亦是现象学与媒介学会的学术委员会成员。
艺术家画册
Cahiers d’Artistes 项目旨在为瑞士年轻艺术家出版他们生涯的第一本个人画册。根据项目评审团的推荐,瑞士文化基金会每两年从接受申请的艺术家中选出八位。这些画册由苏黎世的设计工作室Bonbon与艺术家们合作完成,并邀请著名评论家撰文。此项目于1984年推出,自2006年起由Edizioni Periferia出版,于cahiers.ch网站上也可以看到过去30年来项目出版的所有画册的电子版本。
日程
第一、二期
时间:2022年10月16日、10月23日,下午2:00-4:00
场地:假杂志SeP
主题:建筑的异样性
导读:陈嘉莹、李素超
策展人:陈嘉莹
发起方: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第一、二期
读本:安东尼·维德勒,《建筑的异样性:关于现代不寻常感的探寻》
《建筑的异样性》
《建筑的异样性》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原创性问题,它们围绕当下建筑问题的辩论核心展开。维德勒借 “异样性”分析了当代建筑和项目,将其作为一种根本”无家可归”之现状的隐喻。这些文章既是历史性的又是理论性的,在一个无家可归的现实和新先锋派观念论似乎从未如此遥远的时代,打开了政治、社会思想和建筑设计之间复杂而困难的关系。
读本:艺术家画册:玛丽·马图斯
艺术家画册:玛丽·马图斯
在玛丽·马图斯的画册中,她展示了其曾祖母家的黑白照片,一个装饰丰富的房子里有无数的古典绘画复制品。印在照片上的年份意味着它们是在1994年拍摄的——这个技术错误让艺术家着迷。因为她不仅对社会学和语言学感兴趣,而且对哲学及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消解问题也感兴趣。画册中的其他几组作品涉及历史和当代权力结构、自然和正义等话题。阿兰·朗基诺(Alan Longino)用一个从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那里借来的术语“leucocholy”来描述她作品中的情绪,意思是一种“良好的轻松状态”,一种 “白色忧郁”——这是马图斯可以认同的术语。 Marie Matusz *1994年生于图卢兹,在巴塞尔和日内瓦生活和工作。
读本:《完全世界条约》,爱德华·格里桑,2020
《完全世界条约》
本书通过多样性和 “关系 “两个关键思想将不同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它视由移民与殖民历史形塑的现代世界为不同社区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的多元性,并反对所有强加统一性、普遍或绝对价值的政治和哲学企图。这就是 “完全世界”,它不仅包括客观现象,还包括我们的意识。我们的个人身份不是固定的和自给自足的,而是通过我们与他人的接触在 “关系 “中形成。格里桑不断强调世界的不可预测和 “混沌”的性质,他声称,我们必须适应它,而不是试图限制或控制。
导读嘉宾
陈嘉莹 &
李素超,格拉斯哥大学艺术史硕士毕业,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从事艺术写作、研究与展览,兼任美凯龙艺术中心研究员,以及Longlati Foundation写作者收藏委员会成员。她近年来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着眼人类世的风景,人文与生态的对话,人类与非人、生命与非生命的缠绕纠葛。
日程
第三期
时间:2022年11月19日,下午3:00-5:00
场地:天目里美术馆, 杭州
主题:在拂晓相遇
导读:陈嘉莹、李素超
对谈嘉宾:玛丽·马图兹(Marie Matusz)
策展人:陈嘉莹
发起方: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本项目希望让文本的语境与共读的场域、推荐书目的艺术家与阅读文本的陌生人、你与我的生存情境,在半路相遇。正值天目里美术馆呈现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的个展“拂晓”(After Dark)之际,我们希望以共读的方式,回应艺术家对实现个体间分享与交流的呼吁。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拂晓遇见」百花齐放读书会将就瑞士艺术家玛丽·马图兹(Marie Matusz)提供的书目,结合展览在天目里美术馆平行呈现一场阅读俱乐部。届时,我们也将请马图兹加入俱乐部,和我们聊聊她的书目与艺术创作的共性。这些讨论也将在“拂晓”辐射出更丰富与多元的能量场。
读本:《知觉中的行动》,阿尔瓦·诺耶,2004
“知觉不是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或内部的东西,它是我们的所为”。在《知觉中的行动》一书中,诺耶将知觉与意识视作我们的一种行动来进行考察。知觉的模型,应是触感,而非视觉。知觉并非发生在大脑内部的过程,而是调动了整个身体的精妙行动。诺耶在书中首先从现象学和经验论出发,强调知觉的内容并不是像画里的内容;世界不是顷刻间被赋予意识的,而是通过积极的问询与探索逐渐获得。多亏我们拥有实际的身体,知觉经验才有了内容。最后,从神经科学的视角,诺耶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能动性方法论如何帮助我们来理解知觉。它既是写给哲学家、认知科学家的,也是写给艺术家,写给任何一名好奇我们是如何与周遭世界进行感知触碰的读者。
读本:艺术家画册:玛丽·马图斯
艺术家画册:玛丽·马图斯
在玛丽·马图斯的画册中,她展示了其曾祖母家的黑白照片,一个装饰丰富的房子里有无数的古典绘画复制品。印在照片上的年份意味着它们是在1994年拍摄的——这个技术错误让艺术家着迷。因为她不仅对社会学和语言学感兴趣,而且对哲学及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消解问题也感兴趣。画册中的其他几组作品涉及历史和当代权力结构、自然和正义等话题。阿兰·朗基诺(Alan Longino)用一个从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那里借来的术语“leucocholy”来描述她作品中的情绪,意思是一种“良好的轻松状态”,一种 “白色忧郁”——这是马图斯可以认同的术语。 Marie Matusz *1994年生于图卢兹,在巴塞尔和日内瓦生活和工作。
(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舒烨文。)
遇见食之版图
正值TCCA 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呈现年度项目“海洋学(Thinking Through Ocean)”之际,由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的“百花齐放读书会”希望以共读的方式,与萍聚在一起的人,共同探索随河流演变的饮食文化与身份认同问题。就瑞士艺术家桑德拉·克内克特(Sandra Knecht)围绕“家乡味道”的艺术实践,展开基于海洋图景的烹饪追忆。「遇见食之版图」百花齐放读书会将首先在位于泉州的赤子空间阅读《te》创刊号“失落的协会”与雅各琳娜•萨乐蒙(Jacqueline Salmon)的摄影图册《菜根》(Légumes),邀请大家分享各自的食物记忆,通过味蕾体验他者的食之版图。而后,它将漂流至位于厦门的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邀请克内克特与作家萧春雷为我们蒙太奇一场瑞士与中国南方的饮食之旅,借食物构筑的流动记忆,描画出与河流相关的身份踪迹。
第四期
日程
第四期
时间:2022年12月2日,下午7:30-9:30
场地:赤子空间,泉州
主题:遇见食之版图
导读:陈嘉莹、陈旻
策展人:陈嘉莹
发起方: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活动流程:
1. 共读《te》创刊号“失落的协会”、雅各琳娜•萨乐蒙《菜根》、《艺术家画册:桑德拉·克内克特》
2. 分享“家乡味道”。我们邀请观众带一份与自己身份息息相关的食物前来参加活动,在共读的间隙,鼓励大家相互品尝各自带来的食物并分享它们的故事和历史。
读本:《te》创刊号“失落的协会”
《te》是一本关于当代艺术与文化人类学的中英双语期刊。创刊号以“失落的协会”为名,邀请了13位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以食物的角度切入人类学、社会学、当代艺术的流变现象并进行反思,旨在揭示食物在不同研究动线中附着的多重概念,同时也将食物与地缘的关系打破重组。标题中的“失落”并不指失去和消亡,而是暂时的沉寂与失势;很多文化只是暂时性地隐迹,有些则转换成了另一种表象。《te》将以年刊形式发行,每年根据特定主题委托来自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探讨地域之间的动态文化景观,包括地方社群的文化、语言、思想在当下不断更迭的状态,以及个体叙事如何因社会环境和地缘政治的发展而变动。
读本:雅各琳娜•萨乐蒙(Jacqueline Salmon)《菜根》(Légumes)
《自述A2Z》 (abécédaire) 彩色摄影作品《菜根》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明代洪自诚所著的《菜根谭》。该系列作品在拍摄技术上的复杂性,在于摄影师希望严谨地呈现这些蔬菜的原本面貌:与原株等大,完整地细密缠绕的根系、茎叶等,均曲尽其妙。摄影师全身心地投入了两年时间来实现这一系列作品的制作。她提到,这个系列几乎是篇“自传体散文”,抒写展现了生命体深藏不露而又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对照中国文人洪自诚的《菜根谭》——一本警句格言与漫谈的文集,似乎印证了这一系列摄影作品的哲思层面。通过致力于表现每一棵蔬菜的独特的外形,摄影师尝试着使每一棵蔬菜的特征得以完全裸露。她悄悄借用了西方绘画艺术表现的手法,以追求毫发毕现的“描绘”来超越日常的视觉经验,将植物的影像“变容”,赋予它以肖像画般打动人心的魅力。以混凝土底板为背景,卷心菜、蓝韭葱、西葫芦……展开了它们乔木般的丰富多姿的体态,舞谱一般的叶层,以及光滑柔软的纹理。有别于自然静物的摆拍,雅各琳娜镜头下的植物生机盎然,就像德国画家丢勒的作品《大草丛》,从植物最朴实无华的外表中探索出艺术的真意,使人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产生新的认知。自文艺复兴早期起,古老的象征寓意手法,便是静物画与肖像画的表现符号所共用的玄学背景,例如当时风靡一时的“万物虚空画”。然而,时至今日,仍沉淀在我们记忆中的,是肖像艺术在表现个体特质上的独到之处,以及对这些转瞬即逝的虚幻特质所具备的一种探究性默想的引导。(Jacques Defert)
导读
陈嘉莹 &
陈旻,策展人,艺术学博士,曾留法十年,现任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展览馆主策展人。其实践和研究方向涉及历史与图像学、游戏与艺术、超现实主义与欧洲先锋派等问题域。她是Hyundai Blue Prize中国青年策展人大奖2019年获得者,曾参与策划《游戏社会:狼、猞猁和蚁群》(HBP获奖展,2020年)、“Inter-World-View”(2019年)、“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2019年)、“致睡神——诗歌行为之夜”(2019年)等展览,文章见刊于《新美术》、《中国摄影》、《艺术界LEAP》、《信睿周报》、《艺术当代》、《澎湃》、《黑齿》等。
第五期
日程
第五期
时间:2022年12月3日,下午3:00-5:00
场地: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主题:遇见食之版图
导读:陈嘉莹、陈旻
策展人:陈嘉莹
发起方: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活动流程:
1. 共读《艺术家画册:桑德拉·克内克特》
2. 艺术家桑德拉·克内克特、作家萧春雷 与 策展人陈嘉莹、陈旻对谈
读本:《艺术家画册:桑德拉·克内克特》
桑德拉·克内克特以《总在星期天》的项目,以及她独特的创造性烹饪,加上她作为“农工”(Chnaecht)的发起者而闻名一一这家非餐馆原为一座建于1930年代的谷仓,在拆除后,从汝拉山谷运到巴塞尔的莱茵河畔。她的艺术烹饪实践是她这本画册以及由Koyo Kouoh撰写的文章的核心。她研究香味、味道、好客,也探索着食材的准备以及聚餐的创造性潜能,这些实践中, 既保存了“家乡味道”,也借此追寻身份的踪迹。这本画册同时也呈现克内克特如何利用摄影、视频、雕塑和装置来表达她对责任、平等和变化的深切关注。
导读
陈嘉莹 & 陈旻 &
桑德拉·克内克特(*1968)与她的许多动物一起生活在瑞士巴塞尔州的一个小村庄——布斯。从2016年到2019年,她在巴塞尔的 Chnächt 餐厅主持了一系列晚餐活动,名为Immer wieder sonntags(每周日再次)。在从事了多年的社会教育工作后,她在苏黎世艺术大学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
萧春雷,作家、记者,曾用笔名司空小月、郭又惊、十步等,福建泰宁人,从事文学、艺评和人文地理写作。《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撰稿人。曾获中国新闻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出版诗集《时光之砂》、散文集《海族列传:华夏海洋生物随笔》、艺术随笔集《人类如果卵生》、人文地理集《中国的掌纹》等22种。现居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