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之下,机器之间

日程
展期:2022年1月15日-4月24日
艺术家:雷维托·科恩与图尔·范·巴伦、 西蒙·丹尼、 fabric | ch、哈伦·法罗基 、尼古拉斯·拉马斯、琳恩·赫什曼·李森、陆扬、林博彦、大卫·奥赖利、帕奎硬件、乔恩·拉夫曼、黑特·史德耶尔、施政、郑金亨
策展人:付了了
主办:昊美术馆,上海
首席赞助:APENFT基金会
瑞士部分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呈现。
(瑞士讲者、表演艺术家在公教项目中的信息即将公布。)
“人只是在其表面称之为人,去掉皮肤解析,人瞬间成为机器。”当保罗·瓦莱里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可能还不能完全肯定今天的人类——这一生物有机体,在高度信息化、计算化的时空中,已真实地被纳入了机器之中,或恰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成为机器中“一个有意识的连接”[1]。尽管在今天,机器已不被物质形式所局限,更化身为数据、编码、算法等一切“可操作”、“可计算”、“可思考”之物,但人机关系自关于机器人的构想诞生至今仍一直缠绕在人们对于过去、现今、未来的想象、憧憬与恐惧中。
机器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人类对自身的投射,我们将关于奴役与自由的观念应用于这种新关系——即人类与代替人类作为技术个体或工具载体的机器之间的关系。与机器的“具身化”相反(或可以说实则相似)的是,人或有机物正走向“去身体化”,关于我们身体、行为的一切皆可被捕捉、被计算,成为数据。与此同时,人类所创造的社会系统也从未停下其吸纳新技术的进程,而所谓“新”的技术在试错的过程中,其差异性和偶然性亦被系统所吸纳,使得“每个意外、每次冲动每个错误(对系统来说)都是生产性的”[2],成为了可预期、可计算之物。在此系统下,差异趋向于被混淆和抹除,但不同领域之间却因专业科技本身的复杂性而使得跨领域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重重。
正因如此,技术在今天高度中心化、同质化,也更加精密化、日常化,它深度的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皮肤之下,却并不真正可知、可感、可思。展览一方面借由“皮肤之下”指向技术对人的重构,另一方面则借由“机器之间”提出在此语境下我们应当如何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与处境。作为身处中国最重要的科技园区——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艺术机构,昊美术馆希望借由展览提供一个开放而非闭合的场域,邀请公众进入其间共同提问:我们如何触摸机器?机器何以思考我们?面对科技这一庞然大物和错综复杂的技术现实,艺术应将其实践放置在何种位置?从这些问题出发,展览呈现艺术家雷维托·科恩与图尔·范·巴伦、 西蒙·丹尼、哈伦·法罗基 、尼古拉斯·拉马斯、琳恩·赫什曼·李森、陆扬、林博彦、大卫·奥赖利、帕奎硬件、乔恩·拉夫曼、黑特·史特耶尔、施政和郑金亨的近期作品,同时设置一个在展览过程中持续发展的“论坛装置”, 由fabric | ch为展览特别创作,尝试回答如何为以上讨论提供一个非中心化的观察或参与的场合与空间,对话和行动在这里被激活的同时也被捕捉、观察和存档。
[1] 卡尔·马克思, “机器絮语”,《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2] 尼克拉斯·卢曼,《社会系统》
fabric | ch作品简介
《未来过去式平台》是一件临时性的环境装置, 由一条20米长的步道或者说观景台组成,颇具考古现场感:而矛盾的是,这个可以俯瞰展厅的平台将入口和出口直接相连。这意味着,平台提供了穿越空间而无需真正进入其中并成为一名观察者的可能性,这便与考古现场的观景平台不同。 平台为空间注入了反差感,也为地面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潜在用途。
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激发了某种双重感知和潜在的时间断层,这也正是作品标题《未来过去式平台》的由来:如果“现在时”的展览空间及其参观者实际上是在平台上被观看的“考古”,即潜在的“过去”,那么“现在时”的步道从地面的角度来看便是可能的“未来”。
《未来过去式平台》在 3 个区域配备了环境监测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感器尽可能多地记录下由持续变化的展厅条件、存在和用途所产生的数据。数据储存在“未来式过去平台”的服务器上,并在计算机上循环播放。这是“被记录的时刻”,“凝固”在数据服务器上,能够不断重复播放,同时也等待着有人重新激活它。平台上的“数据中心” 和其界面与可视化屏幕一起,让参观者 / 观察者得以跟上正在进行中的记录过程。
作品可以看做是基于环境中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建筑提案。每一秒,我们的世界都在产生大量数据,“永久”地储存在远程数据中心,就好像被封印在千年冰层中的气泡一样。
因而,作品试图启发人们对其本质发出疑问:从平台上观察到的一切有没有可能已经是过去所记录的现在?是一种幻境?是从被遗弃的科学实验 记录数据中再生的现在?亦或者,是机器本身的重播?它是不是已经如此循环运行了很多年?
(横幅图片:fabric | ch,《未来过去式平台》,2022,脚手架、投影屏幕、传感器、数据存储、数据流、胶合板、纺织品隔断,尺寸可变。)
日程
发起:昊美术馆、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日期:2022年3月19日
时间:15:00 – 16:30 (CST)
主持:龙星如
嘉宾:陈玺安、Geocinema (Solveig Qu Suess, Asia Bazdyrieva)、Marc R. Dusseiller
语言:中文,英文(配以中文翻译)
活动形式:线上 (ZOOM、在艺直播)
活动入口:Zoom: https://zoom.us/j/92512967837
“皮肤之下,机器之间”系列论坛
感知探究:超越生命/机器二元
关于论坛
这场讨论最初由几位参与者对于展览标题“皮肤之下,机器之间”的种种反馈而展开……在大地皮肤之下,介于不同机器之间的,也许可以是传感器之间的信号。Geocinema小组系列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探索大地如何作为电影,直接涉及这一关注;Marc R. Dusseiller作为长期跨学科组织者的角色,促使他在简短的对话里将我们的注意力拉回到皮肤/机器可能产生的种种跨越有机/无机二元论理解的途径;陈玺安近期的研究则尝试将这些媒介化的探索拉回至我们现实的生存处境中,他将以实际的社会新闻作为案例,向大家介绍这些媒介化的探索何以是非常具身的体验。
昊美术馆联合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邀请作家和策展人陈玺安、艺术小组Geocinema、跨学科学者和艺术家Marc R. Dusseiller结合自身实践/创作经验对展览“皮肤之下,机器之间”进行回应及讨论,讨论将由策展人和写作者龙星如主持。
*本场论坛因疫情原因将在线上进行,后续论坛录像将在fabric | ch为展览特别创作的“论坛装置”——《未来过去式平台》(2022)上播放。
论坛主持
龙星如(Iris Long),策展⼈,写作者。研究⽅向为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 以及科技的⼼理地理和基础设施建设。译《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并获第⼗⼀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第⼀届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英⽂入围评论者;策划展览包括《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 莉克莎》(Hyundai Blue Prize策展⼈奖),《他⼭之⽯新代理⼈》(2020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奖),今⽇美术馆第三届未来馆《机器⼈间》等;并为艺术家刘昕、Lauren Lee McCarthy策划国内首个个展。2019年担任ISEA电⼦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2020年担任计算机图形学会议SIGGRAPH ASIA艺术板块国际评委。 她的研究⼯作发表于德国ZKM媒体艺术中⼼“艺术与⼈⼯智能”会议,香港城市⼤学运算媒体艺术国际论坛(ISCMA),英国格林威治⼤学数字⼈⽂与艺术研究国际论坛,ISEA电⼦艺术研讨会等。 2021年,她发起了“端⼝:云下贵州”项⽬,这是⼀个关于中国科技基础设施的⻓期调研和策展项⽬。龙星如 | Iris Long
论坛嘉宾
陈玺安 | Zian Chen
陈玺安是居住在上海的作家和策展人,他也是《黑齿》杂志的共同编辑。他最近曾编辑《箭厂空间五年书》(2020)以及《平行奥运》(2021)。他进行中的系列写作“速溶回顾展”散见于《黑齿》杂志与《艺术界》。
Geocinema
曲若汐(Solveig Suess)和艾莎·巴兹列娃(Asia Bazdyrieva)二人组成了艺术小组Geocinema(地理电影),共同探索电影与星球之间的关联。他们的实践涉及到对地球的理解和感知,并融入了广泛分布的图像和意义生成过程。他们的作品已经在国际上展出,包括个展《地球的形成》(Making of Earths, Kunsthall Trondheim, 2020),以及群展,如《关键地带》(Critical Zones, ZKM Karlsruhe, 2020-21)和《重新思考集体》(Re-thinking Collectivity, 广州影像三年展, 2021)。2020年,他们被提名为Schering Stiftung艺术研究奖,以及Kassel Dokfest的金钥匙奖。
Marc R. Dusseiller
Marc R. Dusseiller博士是一位跨学科学者,微观和纳米技术的讲师,文化促进者和艺术家。他举办DIY讲习班,内容涉及低保真电子和合成器、用于公民科学和DIY显微镜的硬件黑客技术。他作为瑞士机电艺术协会(Swiss Mechatronic Art Society)的前主席(2008-12),曾共同组织Dock18、Room for Mediacultures、diy* Festival(苏黎世,瑞士)、KIBLIX 2011(马里博尔,斯洛文尼亚)为艺术家、学校和儿童举办研讨会。Marc同时也是苏黎世新黑客空间集体Bitwäscherei(2020)的共同创始人。他曾在多个学校担任客座教师和导师,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以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在与Kapelica画廊的合作中,他在卢布尔雅那创办了BioTehna实验室(2012-2013),一个关于生命科学的跨学科和艺术研究的开放平台。目前,他正在开发执行生物和纳米技术研究和传播的手段,他正在开发有关生物和纳米技术研究和传播的手段,即Hackteria – 开放源码生物艺术,以DIY/DIWO的方式在厨房、工作室和Majority中进行。他是2010-2020年苏黎世、罗曼莫蒂尔、班加罗尔、日惹和冲绳等不同版本的HackteriaLab的共同组织者,并合作组织了2017年日内瓦的BioFabbing Convergence、2016年日内瓦和2018年深圳的GOSH!开放科学硬件的聚会。
日程
发起:昊美术馆、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Conversazione (CVSZ)
日期:2022年04月16日(周六)
时间:14:00-15:30(CST)
主持:蔡艺璇
嘉宾:Chloé Delarue、fabric | ch、Pedro Wirz、邵纯
语言:中文,英文(配以中文翻译)
活动形式:线上 (ZOOM、在艺直播)
活动入口:Zoom:
https://us06web.zoom.us/j/85822263121
“皮肤之下,机器之间”系列论坛
“孕育”空间:材料、器官和环境
关于论坛
孕育新生命形态的温床下,“身体”的概念与数字亲密关系仍在不断建构。铺开自然与文明历史的卷宗,过往叙事里我们惯常使用的材料在与环境在进行着怎样的互动?那些不言而喻又无法看见的互动关系又是何以缠绕进行的?
本周六下午14:00-15:30,昊美术馆联合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研究型艺术设计组织Conversazione (CVSZ),邀请基于“TAFAA”概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Chloé Delarue、为展览提供讨论场域空间的建筑师小组fabric | ch、寻求超自然与科学现实的融合的艺术家Pedro Wirz、致力于结合传统手工技艺和电子编程的新媒体艺术家邵纯进行一场线上讨论。他们将围绕“皮肤之下,机器之间”展览内容及各自在创作/研究中选择的材料及媒介方法进行多角度探讨,此次线上论坛将由策展人、创作者蔡艺璇主持。
论坛主持
蔡艺璇 | Cai Yixuan
策展人、设计师、创作者。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现工作于MAD建筑事务所。创立研究型艺术设计组织Conversazione,并在纽约及北京多地举办近百场展览、工作坊、论坛等活动,致力于探索生态气候、媒体技术与空间政治等跨学科议题。策划展览包括 “齐物生息:堆栈地貌中的自然系统变动”(2020, OCAT研究中心),“振动的云层”(2021,设计互联)。创作领域涉及建筑设计、游戏化剧场及多媒体影像;获得鸣凤堂青年电影节铜奖(2019),设计互联“设计策展计划”策展人奖(2021)及信言设计大使种子基金(2022)。
论坛嘉宾
Chloé Delarue生活和工作在瑞士日内瓦,她在“TAFAA”的概念下进行多种形式的创作。“TAFAA”的含义为Toward A Fully Automated Appearance(实现完全自动化的表现),是几种装置的组合,这个由Chloé建立的概念性器官被她本人称之为“环境”,这些环境是对一个或多个抽象体进行重新组合的要素。这些元素一旦重叠,它们就会创造出一种光谱及物质与非物质的信息流。 “TAFAA”以认知延伸的方式为Chloé 的工作提供推理支持。自2015年以来,Chloé的每件作品都会以副标题TAFAA呈现,她的作品从数字技术对我们的身体、情感、感知转化为交换价值力量的反思中,她的作品反映了这种令人不安的专注感及完整性。在她不同的呈现方式里,技术不再与生活的外部互动,而以一种不可分割的亲密方式作用于我们的注意力、理解力和情感能力。 fabric | ch结合实验、展览和生产制定了新的建筑方案,并产生了独特的宜居空间,将局部和分布式景观、算法行为、气氛和技术结合起来。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fabric | ch的建筑师和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当代空间领域,从与网络有关的环境,混合物理和数字属性,到各维度的相互作用,例如他们最近关于“空间干扰(spatial interferences)”和 “moirés空间(moirés spaces)”的研究。 因此,fabric | ch的工作通过克里奥化(creolization:全球“美国化”)、空间交错和可持续性的⻆度,涉及关于调解我们与地方和距离的关系的问题,涉及自动化的气候、信息和能源交流、流动性和全球化。 Pedro wirz生于1981年,在巴西出生和长大,现生活、工作在苏黎世。Pedro Wirz的作品包括雕塑、混合媒体和装置。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奥秘, Pedro从他成长的巴西帕拉伊巴河谷地区的传统民间传说中汲取灵感。他的讨论常基于他成长环境中大规模变化的生态、人口与神话。Pedro Wirz由一位农学家和一位生物学家抚养长大,后者对该地区污染水对DNA改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将自己的这种成长经历总结是“穿越领土,寻求超自然与科学现实的融合”。 Pedro Wirz的作品体现了“盖亚原则(Gaia priniciple)”,他提出了生物体集体的互动、适应和永久进化及相互依存。此外,合作过程也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常利用社区网络和各类流行民俗知识来启发自己。 邵纯是一位新媒体艺术家。她的创作方向包括多媒体装置,电子纺织 (E-textiles),后网络艺术,Design Fiction(小说式设计)。2010 年自中国美术学院毕业。2013 年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Performance Art Department)。从2014年到2018年,邵纯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DXARTS Cente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任教以及攻读博士学位。2019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得到FeralAIR, Schmiede 赞助前往奥地利继续艺术家驻留计划。近期研究致力于结合传统手工技艺和电子编程,意在于探索身体触觉的诗意化与互动美学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衍生出对当下数字化生活的反思。 Chloé Delarue
fabric | ch
Pedro Wirz
邵纯
日程
艺术家:Jessica Huber(Géraldine Chollet&Robert Steijn共同参与完成)
时间:2022年5月31日,21:00-6月4日,24:00
主办:昊美术馆
云表演支持: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技术支持:实验影像中心(CEF)
线上放映 链接
“皮肤之下,机器之间”云表演
Jessica Huber作品holding it together*: myself and the other
由昊美术馆组织、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呈现的公教活动 “HOW云表演 | holding it together*: myself and the other” 原计划发生在fabric | ch为展览“皮肤之下,机器之间”特别创作的论坛装置——《未来过去式平台》(2022)上。
因当前疫情状况,云表演将以线上放映的形式于CEF平台呈现。
*展览“皮肤之下,机器之间”已延期闭幕。
关于艺术家
来自瑞士的Jessica Huber是表演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与位于苏黎世的表演群体mercimax的创始成员Karin Arnold一起工作。Jessica Huber早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舞蹈作品,近期的作品在形式和表达上更加多样化了。最近她一直与英国艺术家和活动家James Leadbatter合作“hope & fear”项目。
Jessica Huber对关系的本质探寻及我们作为个人和社会社区的运作方式特别感兴趣,她定期向不同的社会团体举办讲习班,并在巴塞尔的Hyperwerk担任客座讲师,也是新成立的Tanzhaus Zürich戏剧剧池的两位艺术家之一。她十分享受多样性,并对在交流和分享中产生的美学着迷。
关于放映
holding it together*: myself and the other 表演最开始是 Géraldine Chollet 和 Robert Steijn的一次相遇。两个非常不同的身体依偎在一起,无声地进行温柔亲密的仪式,他们私下谈论着是如何在派对上相遇……一首歌、一支舞,他们从不吝啬于表达他们深切的感情……
“holding it together”是Jessica Huber与不同艺术家合作创作的一系列合作、表演和研究。2013年,Jessica Huber在柏林的工作室居住期间迸发了“holding it together”的灵感。在同一个大主题(“holding it together”)下,有一系列不同的想法、动作和形式,分别是The Thing, The Mass, Myself, Myself & the other(s),此系列关注交流与分享的美学、实践思考,以及身体对时空相遇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