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揽胜:瑞士获奖艺术家Yann Gross与Beni Bischof参展


“2016 集美 · 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于 11 月 20 日开幕,在为期一个月的展期之中,呈现共计30多个展览单元,涵盖逾千件艺术作品,覆盖摄影作为当代艺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年度阿尔勒”板块,从今年夏天在法国展出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The Rencontres D’Arles) 中精选而来。
这次“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上将会展出两位瑞士艺术家的获奖力作。严·格罗斯 (Yann Gross) 将携去年获法国阿尔勒摄影季“手工书大奖”的《丛林之书》及相关展览而来,参展“年度阿尔勒”单元。贝尼·比朔夫 (Beni Bischof) 作为获奖得主参加“阿尔勒发现奖”单元。
艺术家:贝尼·比朔夫 (Beni Bischof)
“阿尔勒发现奖”得主
提名人:斯蒂凡诺·斯托 (Stefano Stoll)
2016年“阿尔勒发现奖”的五名提名人分别是艺术节总监、机构负责人乃至独立策展人等从事新兴摄影实践的摄影专家。“发现奖”授予作品刚被发现或刚被认可的摄影师以及摄影艺术家。
自 2002年,每年五位提名人受阿尔勒摄影节的邀请将会提名两位摄影师,提名摄影师的作品会在 Parc des Ateliers 独立展出。评委们会在开幕周选出获奖者,并在阿尔勒古剧院的颁奖典礼上授予两万五千欧元的奖金。 LUMA 基金会是“发现奖”从2002年以来的独家合作伙伴。
提名人评语:
“贝尼·比朔夫是一个无法归类的视觉艺术家。他用黏土、金属甚至口香糖创作雕塑作品,用手指勾勒水彩画的线条。在他的幽默中,其灵感来自于从原生艺术到圣高尔香肠的任何事物。他大量挪用网络或者传统媒介上的现成图像进行摄影创作。对荒诞的数码图像的操控,有时甚至是粗暴的物理介入的手法,都揭示了他与达达主义及新朋克一脉相承的关系。比朔夫那些多产、混乱、叛逆而又有趣的作品,包含了他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自由解析。创办杂志、制作装置与视觉挪用,都是他试图为连续不断的媒体流赋予诗意与内涵的方式,最终向我们重申,影像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意识的表现。”
艺术家自述:
防护加强 (Added Protection)
我的创作凭借直觉,没有任何限制。我自娱自乐地利用各种媒介,将怪异、荒诞和庸俗的风格以隐秘和讽刺的方式浓缩在一起。除了素描、拼贴、绘画、雕塑和装置,我在2005年开始自行出版的《激光杂志》也能辅证我不灭的创作力。我将自己对社会政治等议题的即时想法转换成亲切而直接的文字和符号。同时,这个充满希望与幻灭的魅力世界,也在我对图片和文本的微妙引用中被转化。我轻视平庸的日常生活,一如我对政治议程中的闹剧那样反感。我可以在廉价小说、时尚杂志、广告和虚拟世界中找到我需要的素材。我想打破社会中所谓“高端”和“专属”的幻觉,展现它慌乱的一面。
这种直觉式的创作方式,即对周遭事物持续不断的吸收融合,是通过不同材料之间的交互来完成的,这一点在我的创作中愈发清晰。我将大众传媒中的丰富内容转变为精致的当代艺术,使创作流畅而具有爆发力。我热爱以阴暗的基调展示生活中的欢喜与浮华,忧伤与迷茫。
—贝尼·比朔夫
贝尼·比朔夫(Beni Bischof)
1976年出生于瑞士,现生活在瑞士圣高尔 。贝尼·比朔夫从事绘画、雕塑、装置、摄影以及介于上述之间的各种艺术创作,并出版自己的《激光杂志》。他的个展于今年6月在鹿特丹市的博曼斯美术馆举行。
艺术家:严·格罗斯 (Yann Gross)
年度阿尔勒|丛林秀
法国阿尔勒摄影季“手工书大奖”得主
艺术家自述:
当西班牙殖民者佛朗西斯科·德-奥雷拉纳(Francisco de Orellana )在1541年踏上寻找肉桂的路途时,他未曾设想能够亲眼目睹亚马逊河的雄浑——
“这世界第一大河宽旷而富饶的流域是永恒的欲望、竞争与魅力之所在,见证了一幕幕基督传教、公路开拓、橡胶生产、石油开采甚至是淘金热。这本旅行日记带领我们跟随先人的足迹,用含蓄的场景叙述当代亚马逊及周边地区的方方面面。在与当地居民长期的合作中,我探寻了丛林中的种种隐秘和繁杂。一旦你真正沉浸于这个驯服的世界,先入为主的荒野浪漫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更宽泛地说,我想借由这种视觉漫步来挑战进步和发展这两个概念。”
—严·格罗斯 (Yann Gross)
严·格罗斯 (Yann Gross)
1981年出生于瑞士沃韦,现生活在瑞士和南美,在洛桑艺术学院学习后,格罗斯前往拉丁美洲并在多个国家居住。在他的作品中,严·格罗斯探索人类是如何塑造环境的。格罗斯经常与当地的居民合作并参与到一些项目中,比如在巴西设立一个土著人的电视台以及在乌干达建造一个滑板公园。严·格罗斯曾在耶尔国际时尚摄影节和西班牙摄影展等活动中获奖,也曾在洛桑的爱丽舍博物馆、温特尔图的Fotostiftung和安特卫普的FOMU等机构展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