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空间之间”中瑞群展,从施库尔到香港

群展“于空间之间”召集来自瑞士、香港和奥地利的十位艺术家,为跨国艺术交流打开一扇窗。七月初,一批年轻的香港艺术家将前往瑞士东部的恩嘎丁山谷施库尔村,与一组来自瑞士和奥地利的艺术家分享他们对艺术的实践。 来自香港的五位艺术家是区凯琳、唐纳天、黎卓华、李杰和伍韶劲 ;来自瑞士和奥地利的艺术家是 Beat Feller, Zilla Leutenegger, Matthias Liechti, Boris Rebetez,Judith Fegerl。其中Matthias Liechti曾在2016年9月于西岸V空间推出与廖斐的双个展“不着边际”。
媒体联系
Shawn Tang (Osage Hong Kong)
shawntang@osagegallery.com
+852 2172 1696
+852 5131 4315
该项目由奥沙艺术基金和 Fundaziun NAIRS 当代艺术中心(NAIRS 艺术基金)共同呈现,与瑞士驻香港总领事馆联合主办。策展人为 Harald Kraemer(瑞士/香港)、Janine Stoll(瑞士)、Charles Merewether(香港) 。艺术家们的创作将于2017年7月21日至29日,在瑞士NAIRS当代艺术中心进行展示,之后瑞士艺术家也将在香港奥沙空间进行驻留并延续展览的第二部分,展期为2017年12月15日到2018年1月28日。
瑞士施库尔村是富罗曼斯文化的中心,村民的后裔讲着罗马帝国时代流传至今的拉丁文。期间香港艺术家将探究这种文化,并回国通过展览回顾他们当时的经历。
在瑞士期间,香港艺术家将展示系列作品,希望与当地风土人文产生共鸣。唐纳天将展示通过香港公寓窗口常见的飞瀑动画窗帘。伍韶劲将对供给用水问题作出探索。黎卓华将展示一件评价香港拥挤的城市现状的作品。李杰致力于重新定义日常生活,用作品作为社群活动的舞台,试图寻求对物件的神秘解读。区凯琳创作的装置将广东话流行歌曲翻译成英语,法语, 德语,意大利语,进而译成罗曼斯人方言,考察翻译的过程本身,深究语言的本质。
该项目是由瑞士苏黎世艺术基金会和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瑞士艺术委员会,伯尔尼城市和洲政府,巴塞尔市,Stiftung Temperatio,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香港艺术发展局和民政事务局艺术发展基金会, 香港特区政府共同支持。

关于策展人
Janine STOLL
1975 年马塞尔布罗德丝的概念艺术作品拉塞尔布兰奇获伯恩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与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弗兰兹博物馆等合作艺术策展,从 2012 年共同管理’lotsremarkp projekte’,从此他实现了不同的展览和 介质研究。(M. Broodthaers,G. Steinmann,美国沃普)。教授图案设计、艺术和文化史。生活在巴塞尔。
Harald KRAEMER
艺术史博士(Trier)/博物馆和展览硕士工程师(维也纳)/艺术和媒体的科学家,策展人,1999 年 TRANSFUSIONEN 和 2012 lotsremark projekte 中博物馆媒体联合创始人。ZHdK 设计部。自 2014 起,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副教授。领导 MA 项目策划媒体艺术展览,香港文化 isea2016 R >演化;体验香港 2015 /维也纳 2016。现生活于香港和巴塞尔。
Charles MEREWETHER
艺术史博士(悉尼大学)/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人和作家/洛杉矶盖蒂研究所收藏策展人(1994 到 2004)/2006 年悉尼双年展艺术总监和策展人/萨迪亚特岛文化区艺术总监和策展人,阿布达比(2007-2008) /当代艺术新加坡拉萨尔学院研究所所长(2010-2013)。香港浸会大学座客教授。格鲁吉亚国立博物馆当代艺术空间馆长(2016 到现在)生活于第比利斯和香港。

关于艺术家
伍韶劲
伍韶劲是一位多媒体的艺术家,专注于概念,在特定地点和社区参与项目。他相信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调解 我们的环境,不管是作为观众还是作为参与者。它揭示了无形,给无形形成了形状。这些原则并非自我放 纵的罗马化的艺术,但艺术是可以与社会有关的信念。艺术提供了一种语言,使社会问题活跃起来,思考 可以在更大的公众范围内展现想法和概念。
区凯琳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2004 获得艺术硕士,2009 获得哲学硕士),她生活工作于香港。近期个展包括区 凯琳:备忘录(_____)(艺术巴塞尔香港–insight(奥沙画廊),香港,2016);区凯琳:爸爸出海去 (Osage Open,香港,2013)。她已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的香港艺术发展奖 2013 青年艺术家奖(视觉 艺术),作品被香港美术馆,M +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黎卓华
成长和生活于香港。2007 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学士学位,现入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硕士课程。曾 参与个人展览有《停滞之中》(Para Site,巴塞尔香港艺术展,香港,2015) 和《用灯光照着一盏灯》 (SOUTHSITE,安全口画廊,香港,2013) 等 。群展有:《不隅之见》(第五届三亚艺术季,三亚,中国, 2016);《→》(刺点画廊,香港,2016) ;《四子棋》(Simon Lee Gallery,香港,2016) ;《众口铄金》 (马凌画廊,香港,2015) 及《第二届 CAFAM 未来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5) 等。
李杰
李杰出生于香港,2003 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并获得绘画学识学位。2013 年他被选为香港艺术家代表参 加威尼斯双年展。李杰将流动的空间转化为雕塑时光。一方面他是一个经典的叙事者,和不同的系统和物 质进行互动,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中用异化的手段将二维空间转化为三维空间,他特别对社会雕塑感兴趣。
唐纳天
2003-2006 年香港大学哲学硕士比较文学 1999-2002 年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雕塑系文学士,BTEC 艺术 设计基础文凭(陶瓷),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和香港大学创意媒体学院讲师,香港艺术学院雕塑 艺术展览: Satellite of ***,,香港艺术中心 2013,鹿特丹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鹿特丹,2014
Judith FEGERL
维也纳大学美术学院应用艺术 2015,格拉鲁斯美术馆 2015;2014 是马塞尔·杜尚教我的;伦敦美术协会。 Judith Fegerl 知道她的定位和空间自由的干预。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家将空间理解为一个身体,并将所有 其空间的资料都用于她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以电线呈现于眼前。再质疑建筑的物理性,并呈现给观 众作为一个充满不同能量流的生活空间。
Beat FELLER
职业雕塑家
Artist in Residence: 2009 New York Canton of Berne
展览: 2016 Kunsthaus Interlaken, Galerie Krethlow, Berne, Stadtgalerie Bern; 2016/14 Cantonale Berne Jura, 2015, Art Museum Thun, Center Pasquart, Biel, 2015, Kunsthalle Bern. FELLER 将他的雕塑开启了瞭解到其他媒体,从而使其他流派的思想表现在他的雕塑之上。他在採访不同 力量的相互作用。
Zilla LEUTENEGGER
1995-1999 年苏黎世大学艺术奖,2001,2002,2004、苏黎世市,2004 庄园库尔,2005 联邦艺术奖,我 们个人展 2016 艺术奖:2015 Haus der Kunst,慕尼克;2014 Franz Gertsch 博物馆,布格多夫。
自从 1999 年 Zilla Leutenegger 改造与创新视频作品,她致力于变化,不同媒体的组合:绘画、视频投影 和其他对象。在他们的循环录影中,时间和动作的重複变成了作品的构成元素,在空间中是相同的间隔。 艺术家不停地用新发现的元素研究创作,而不是故事,这是从日常观察和仪式中获得的。

Matthias LIECHTI
苏黎世艺术大学硕士学位,美术学士学位,驻地在伯恩:获得斯沃琪和平饭店提供的上海奖学金 2015、洛 杉矶拉达奖学金 2015,Kunstraum 裡恩 2015,埃施利曼 Corti 奖学金 2016;2013 年 Matthias Liechti 在他的工作室建造一个展示空间为展示他的作品三维图,最近几年已经出现通过 两维和三维空间结构的异常处理。Liechti 认为他的工作是等课题的感知和约定较长的讨论的实验安排。
Boris REBETEZ
1989-1990、1991-1994 年设计学院贝尔 /巴塞尔;2001-2011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驻校艺术家、讲师: 2001 爱丁堡 Christoph-Merian 基金会;2008 研究 svizzero,罗马、2006 庄园艺术奖巴塞尔个展:2015 Vitrine Gallery,伦敦;2014 baselland 美术馆。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处理建筑介面带入雕塑形式感来诠释公共空间和景观。他将这些概念转移到内部,从而 抵消原有的功能。Boris Rebetez 带着异化概念进入建筑:碎片性模彷建筑,来揭示和欣赏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