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海外办公室与合作伙伴

请点击以下图标,查看瑞士文化基金会各地联络办公室及文化中心的信息。欲知苏黎世 总部的详情,请访问官网:www.prohelvetia.ch

艺术家的驻留故事

郭瑛:影像、档案与艺术工厂 — 记我的瑞士交流之行

郭瑛是一名香港独立策展人。她受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之邀,作为外国评审参加温特图尔摄影美术馆举办的2020年Plat(t)form项目。她在专家见面会上为年轻的摄影师提供建议,访问当地的艺术机构,并与瑞士艺术从业者进行深度交流。

郭瑛受香港大馆及卫尔康基金会邀请策划展览“疫症都市:既远亦近”(2019),同时她也是LOOK国际摄影节的首席策展人(2017),并作为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策展人于M+博物馆策划“杨嘉辉的赈灾专辑”(2017)。

回溯这次旅程,郭瑛写下了一些感想:

我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参加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Pro Helvetia Shanghai, Swiss Arts Council)组织的策展人考察之旅。此次的瑞士之行为期三周,涵盖了瑞士东部到西部的八座城市;在活动中,我到过城市,也去过山区,不仅领略了瑞士从古至今丰富的摄影艺术,还深入了解了当地的艺术文化现状。

第一晚在斯特劳利小酒屋(Bistro Villa Sträuli)举行的晚餐会,每名嘉宾进行报告发言。
Plat(t)form温特图尔论坛

这次的瑞士之行不仅包含了两周自行组织的考察,还有五天的时间是围绕Plat(t)form温特图尔论坛进行的,集中地安排了活动和参观。该论坛于每年一月份的最后一周在温特图尔的摄影博物馆(Fotomuseum Winterthur)举行。

每年的温特图尔论坛对42位获邀的“新锐艺术家”来说,都是一次极其珍贵的机会:他们可以借此向公众和专家团队进行自我展示。其作品将对外开放展览,并在集中交流的三天时间里被公开讨论。论坛筛选年轻摄影师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候选人需要通过两轮评委程序(提名和评选)。

无论是对摄影师和业內人士来说,还是对策展人、出版人、收藏家、画廊主人以及普通观众,这一周的论坛都是一场令人兴奋的视觉盛宴,其间更不乏愉快的讨论、密切的交流。

摄影博物馆内的公众参观和作品集分享环节。

除了论坛之外,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同事们还预留了两周,在苏黎世及其周边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参观艺术家工作室,探访各类艺术展览,以及会见出版社、档案中心的工作人员等。在此,我仅挑出一些特别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Fotomuseum Winterthur)

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是展示讨论摄影和视觉文化的前沿机构。无论是行业翘楚还是后起新秀,这里展出的摄影作品都聚焦当代的议题,同时将摄影艺术的历史与就这媒体对未来的想像联系起来。

除了举办令人惊艳的展览,馆方还会出版一些与摄影相关但主题各异的优秀书籍。

馆长纳丁·维特里斯巴赫(Nadine Wietlisbach)带领大家进行参观。
芬克出版社(Edition Fink)

芬克出版社是一家独立运营的当代艺术出版社,主要出版小批量的艺术家画册和图录。该出版社由乔治·鲁蒂斯豪瑟(Georg Rutishauser)于1994年创立。

现在,芬克出版社已逐步发展成了不断扩大的艺术家群体和艺术机构之间的重要中介。艺术家与出版社之间的密切协作,以及两者在出版物方面的共同合作是芬克出版社有别于其他出版社的一大特色。

瑞士摄影基金会(Swiss Foundation of Photography)

位于温特图尔的瑞士摄影基金会建于1971年,起初是为保护、展示和开放摄影作品而建的。其现存的藏品包括超过50笔的遗赠、约50000张原版照片。每年,该基金会都会在其场馆举办三到四场展览,发行与瑞士的摄影历史相关的出版物,并且购入新的摄影作品。它以永久借展名义,从联邦政府和瑞士摄影基金会之友(The Friends of the Swiss Photo Foundation)的国际藏品中调入了一些作品,扩充了基金会的收藏。瑞士摄影基金会和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还共同运营了一家以摄影为主题的、专业性的公共图书馆。

我们非常荣幸,能在基金会负责人彼得·普夫伦德(Peter Pfrunder)的带领下进行参观。他与策展人一道,向我们展示了用于复制和数字合成的专业实验室。他们还详细地讲述了照片归档所面临的困难——照片本身的介质与天气等外在因素所带来的挑战。

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最后的探戈”是一家位于苏黎世的、被有活力的街区包围之中的个性展览空间。它由琳达·珍森(Linda Jensen)和阿里安娜·盖里尼(Arianna Gellini)创建于2016年。据创始人和策展人介绍,他们有意发掘并置艺术所表现出的相容、相近和/或相悖的可能性。

一月底,他们展出了“沉重的缎”(Heavy Satin)——一组由丽莎·比德林迈尔(Lisa Biedlingmaier)、罗兰·吉森(Roman Gysin)和曼侬·温登布鲁克(Manon Wertenbroek)共同创作的作品。该展旨在探索模糊的可能性:或将刻板印象去极化,或测试逃避现实的诸多策略。它模糊了装饰物和美术品、高雅和低俗、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技巧和现实之间的边界。罗兰·吉森的墙体雕塑放置的高度是可调整的。丽莎·比德林迈尔的作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作品透视的特点创设出了一种多元化的视角。曼侬·温登布鲁克作品中的拉链改变了我们与墙之间的互动模式,打破了把墙视作传统的支撑结构的看法。这些艺术家共同表现出了一种高度混杂的结构,将刺绣、钩织等传统方式,与数字合成、童话形象结合在了一起。

日内瓦摄影中心(Centre de la Photographie Geneve)

日内瓦摄影中心始建于1984年。它从2001年起成为研究实验室,每年主办四至六场展览、出版两至三册书籍。

“注意力转移第一章:‘权力的葬礼’”(Attention Transition Part 1: The Burial of Power)是瑞士艺术家让·查尔斯·马塞拉(Jean-Charles Massera)的个展,它是由日内瓦摄影中心主任约尔格·巴德(Joerg Bader)选中并组织展出的。该展萌生于写作,马塞拉的实践将文本和图片相联系,是文学和当代艺术问题的融合。他试图解构广告和大众媒体中所使用的语言。虽然展览中的照片和影像资料都来源于熟悉的日常环境,但是它们却能够给观者带来一种不确定的感受,就如同意外发生前“一切如常”的瞬间一样。

加尔蓬大厅(Galpon)

声音艺术家亚历山大·乔利(Alexandre Joly)的装置艺术《乔利:梦境空间里的声音生态系统》将空间结构和表演艺术相结合。这位艺术家利用压电薄膜扬声器(一种没有薄膜、类似主机大小的小扬声器,配合声音的单向传播特征來创作。这种小扬声器的声行为非常特殊,声音能根据共振的介质不同而发生变化)加以实现。这个装置是1600个这种压电薄膜扬声器的集合体;这些扬声器被组合到一起,构建出了一个具有16个频道的电声生态系统,在三天之内将加尔蓬大厅改造成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所。这个装置整体作为一个声音系统运转工作,呈现了和旋涡组合(Vortex)合作过的部分作曲家的一些作品片段。

Werkstoffarchiv圣加仑档案资料中心

希特维尔克基金会(The Sitterwerk Foundation)的档案资料中心按照实体和数字的分类收藏资料样品。藏品资料从艺术创作、修复、建筑以及设计中收集而来,并配合相邻的艺术铸件厂和资料档案网络进行开发;藏品不断增加,访问渠道也不断完善。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免费面向公众开放。所有结项的研究都能通过交互的《工作表系统》(interactive Worktable system)归档、保存,以备未来之需。

每本书的馆藏地点可以使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一种动态更新的数字库存系统)来进行每日的记录。无论是把书放在了桌子上还是任意一个书架上,中央计算机都能够告诉你它所在的准确位置。这也使得书籍能够以一种定点定位、动态有序的方式实现摆放。

这一次瑞士考察之旅,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瑞士人不会只偏重最终结果,艺术展览面对观众,但对于其他和创作相关的环节,例如田野考察,分析,归档等都非常认真,体现出一种严肃、专业和深入的艺术体质,实在有很多可以给我们学习的地方。

Upcoming maintenance work

The application portal myprohelvetia will be updated from 1.1.-7.1.2024. Due to these changes, open applications must be finalized and submitted via the current online portal (myprohelvetia.ch) by the latest 23:59 on 31 December 2023. Until this date, the deadlines and criteria outlined in the current guidelines and calls for applications apply. New applications can be created and submitted in the application portal as of 8 January 2024.

close

Search for "pro_helvetia" in the wechat app or scan th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