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ll Langschied:生存之泉

我发现自己对于“某种事物的存在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越来越着迷。我的艺术实践侧重于人类与他们所创造的、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之间的关系。因此,对我来说,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问题与当前和不久的将来存在的技术手段有关。就人工智能技术这一话题来看,问题就出现了:人工智能何时可以被认为是会独立思考的?我甚至想进一步提出疑问,某种事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机器——到底是从哪一个瞬间拥有了生命?
为了参加于 2021 年 4 月在巴塞尔 Ausstellungsraum Klingental 艺术空间举办的一场展览,我制作了一件影像,推测互联网深处是否可以独立于人类干扰,从而形成生命。比如旧的数据碎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有意识的东西,就像数十亿年前深海火山活动将分子热转化为“活”的东西一样。
基于这个思路,我想通过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的居家驻留项目继续研究这种关于新生命的想法。从柏林到巴塞尔,我转换了视角并问自己:机器在支持和维持人类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我们常看到人们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控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者使用呼吸机在流行病蔓延时维持身体机能。我最开始研究的是柏林的创业文化——许多年轻企业家都在研究生育问题,旨在通过技术让人们对生育掌握更多主控权。
我在柏林首先查看了各种生育领域科技公司的网站,以了解他们如何在其网站上以一种艺术性方式展示相关机器和算法。令人惊讶的是,网站上的图片完全没有什么机器,而是侧重于描绘可爱的婴儿和幸福的家庭。一切都旨在显得轻松、自然、触手可及且适合家庭。没有冷冻箱,没有人工受孕设备。如果有的话,最多背景中可能会出现一个显微镜。
接着我开始与来自生育诊所和科技初创公司的人会面。我发现他们普遍对技术及其可以创造的机会充满热情,这一点令我很感兴趣。同时,我明白了大家都不会特别提及会用到的机器和算法,他们将重点放在家庭、身体和各种象征生育的符号,如各种植物或动物上。这些隐喻的符号引起了我的兴趣。后来,在普伦茨劳贝格(Prenzlauer Berg)Arnswalder Platz国家公园,我无意中看到了雨果·莱德勒(Hugo Lederer)创作的象征生育的喷泉雕塑。莱德勒将与生育有关的人物——如一位母亲或渔夫——放在装饰着生殖力标志的巨大公牛旁边。整体设计如此恢弘迷人,于是我逐渐着迷并且时不时去看一眼。
在柏林的最后一周,我决定扫描这个象征生育的喷泉。这个喷泉的结构太过庞大,iPad 3D 扫描软件无法起到效果。所以我不得不从各种角度拍摄了大约 300 张喷泉照片,然后使用摄影测量软件生成带有纹理的 3D 模型。我拍照的时候,公园里有很多人在吃午饭,还有小孩子在喷泉雕塑上玩耍。我就像个格格不入的检查员,一直在测量和记录这个 18 吨的石头喷泉。拍照的过程实在令人郁闷和尴尬,于是我就给柏林市政府工作人员发邮件,咨询公共馆藏中是否有喷泉雕塑的模型。结果没有人回复我。所以我又去喷泉那里,进行了更详细的扫描,也拍了更多的照片,最终得到了一个有些微误差但非常漂亮的喷泉 3D 模型。这个模型也就是我 2021 年的影像作品《监控生育喷泉的守护者》中的主角。
我认为线上驻留模式是个有意思的机会,借此艺术家可专心致志,继续已经展开的思考和工作。当然,这种驻留形式最明显的缺点是限制新信息的输入,而让艺术家接触新地点和环境的“常规”驻留恰恰能提供这一点。因此,这一切关乎预期。我最初计划前往中国,看看这个国家及其数字景观在过去十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显然,这对线上驻留而言不切实际。不过,通过改变我的目标并在国内找到权宜之计(如在德国柏林待一段时间),我就能够充分利用给予的时间和资源。
艺术家该如何充分利用数字驻留模式?最重要的是关注线上驻留框架下提供的各种机会,因为这种模式跟亲身前往某地驻留有很大区别。如果尝试以实地驻留的方式去思考线上驻留,极有可能令人失望。建议在常规环境中列出待办/待读/待看清单,而这些事你通常都不会专门花时间去安排。试着把你家看成开启全新冒险之地。同时,利用瑞士文化基金会等机构的声望与那些通常很难接洽的人建立联系,也是个不错的主意。线上驻留模式可能为你敞开大门,也可能把你拒之门外。
(横幅图片:Till Langschied,《监控生育喷泉的守护者》,2021,影像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