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博获选Verzasca山谷驻留项目

艺术家何博获得了“2022瑞士Verzasca山谷驻留项目”的驻留资格,将于2022年7月24日至9月5日在前往该地展开工作。该项目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迄今已送了两位艺术家参加驻留,分别为石真(2021)和张晋(2019)。
何博过往的艺术实践主要涉及现成图像的再创作及其理论,图像和文本之间的叙事关系,战争、灾难和暴力背景下的沟通障碍,档案和记忆的虚构性,以及摄影图像在构建历史和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功能及效果等方面。与其他人的合作以及受众的参与,是何博艺术实践重要的环节。目前,他关注的是如何反思致力于创造和维持亲密关系的摄影实践,以及其中的“真实性”。同时,何博试图为自己找到一些理性的方式来处理家乡(故乡)、记忆、创伤和后遗症等主题,并理顺区域历史和家族历史之间跨时代的联系。
何博
1989年出⽣于中国四川省,是一名基于摄影图像的艺术创作者、写作者、教育者和策展人。何博2015年取得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图片摄影创作及理论方向),攻读硕士期间曾赴法国巴黎第⼋大学交流。毕业后任教于四川传媒学院摄影系(2015-2016),之后就职于《中国摄影》杂志社,担任编辑(2016-2021)。目前在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KABK)“摄影与社会”硕士项目(MAPS)学习。
何博曾获荷兰LensCulture曝光奖评委选择奖(2020年),入选荷兰Foam Talent Call(2018年)、第9届三影堂摄影奖(2017年)。获2016年、2018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2018年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优秀展览奖。
作品曾在阿姆斯特丹、海牙、纽约、伦敦、法兰克福、赫尔辛基、伊斯兰堡、曼谷、清迈,以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等中国多地展出。
项目方案
对于瑞士,我的第一反应是“自然”,这是我过往获取的二手信息累积的结果:瑞士=自然。(就像在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提到我的家乡四川省,往往会脱口而出:辣、火锅、熊猫,即便这三种东西并不是四川独有。)在网络上查阅关于Verzasca山谷的资料后,“瑞士=自然”的印象被放大——从官方介绍、过往的摄影和艺术展览,到本地旅馆的促销广告,以及国外游客的私人游记。这激发了我的兴趣,不仅是对亲身体验目的地美好景观和氛围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尽管瑞士作为一个国家的丰富性是个基本常识,为什么“自然”这个标签还是会被显眼地挂在它身上?
作为一种修辞,“自然”很多时候站在“人工”和“社会”的对立面,时刻召唤着疲惫的都市人。那么去哪呢?我们可以同时在瑞士、意大利北部、列支敦士登这些地区的小镇销售的明信片上看到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来我们这,你能感受独特的自然”。隐喻之外,自然及其生态系统的独特性是相对的,它以连贯和渐变的姿态突破着特定行政区域的边界。相较于Verzasca人造大坝绝对的独一无二(James Bond迄今只从这座大坝跳下去过),你依然有可能在意大利伦巴第看到几只被称为Nera Verzasca的、在瑞士濒临绝种的Verzasca本地山羊。
这个对比看上去像是钻牛角尖,但它确实承载着我的问题:归纳并强调一个地域在自然层面的特殊性,它的目的或者重要性到底在哪?具体到瑞士,它与“自然”之间的等号又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这些问题不算小。相较于回答这些它们,我更想寻找的是,它们为我此次驻地期间的艺术实践留出的缝隙在哪里。
(题图:《延伸的刺点》系列 #11,2015 © 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