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

日程
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
策展人:叶滢
艺术总监:聂荣庆
展览时间:2022年8月28日-12月18日
地点:昆明当代美术馆8/9层
参展:斯蒂芬·阿克斯福德 & 凯瑟琳·马西尼亚克、Stephen Axford & Catherine Marciniak ,约翰·凯奇 John Cage,曹舒怡 Cao Shuyi,程新皓 Cheng Xinhao,威姆·范恩格蒙德 Wim van Egmond(荷兰),安妮·夏洛特·菲内尔 Anne-Charlotte Finel(法国),郭鸿蔚 Guo Hongwei,尤利娅·奥西尔松 Yulia Iosilzon(英国),李季 Li Ji,李继开 Li Jikai,李瑞 Li Rui,龙盼 Long Pan,马里恩·诺依曼 Marion Neumann(瑞士),拉艾尔·奥伯胡默 Rahel Oberhummer(瑞士),仇晓飞 Qiu Xiaofei,戈尔达·施泰纳 & 约格·兰兹林格 Gerda Steiner & Jörg Lenzlinger(瑞士),莫妮卡·斯图德/克里斯多夫·范登伯格 Monica Studer/Christoph van den Berg(瑞士),隋建国 Sui Jianguo,唐志冈 Tang Zhigang,王一一 Wang Yiyi,闫冰 Yan Bing,闫晓静 Yan Xiaojing(加拿大),杨建昆 Yang Jiankun,杨沛铿 Trevor Yeung ,杨祝良 Yang Zhuliang,于坚 Yu Jian,臧穆 Zang Mu,曾晓峰 Zeng Xiaofeng,曾孝濂 Zeng Xiaolian,张晓刚 Zhang Xiaogang,张子飘 Zhang Zipiao,郑波 Zheng Bo,周轶伦 Zhou Yilun,资佰 Zi Bai
主办机构:昆明当代美术馆
协办机构:艺术新闻/中文版
支持机构: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法国文化中心,M Art Foundation,索尼 (中国) SONY(China)
回到野生菌之乡云南倾听“蘑菇之语”:进入一程自然、科学与艺术之旅,编织万物互联的多元网络。瑞士艺术家马里恩·诺依曼(Marion Neumann)、拉艾尔·奥伯胡默(Rahel Oberhummer)、戈尔达·施泰纳 & 约格·兰兹林格(Gerda Steiner & Jorg Lenzlinger)、莫妮卡·斯图德 / 克里斯多夫·范登伯格(Monica Studer / Christoph van den Berg)受邀参展。
瑞士艺术家
拉赫尔・奥伯胡默
拉赫尔・奥伯胡默(出生于1991年,瑞士洛伊克巴德)是一名瑞士艺术家,她的作品立于科学与抽象的交汇处。在实践中,她与科学领域的专辑家密切合作,尤其侧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从融合了微生物学、摄影、出版和雕塑的跨学科艺术视角出发,她的作品对人类社会对待生态环境、与自然互动的方式提出质疑。她在最新的项目中与位于苏黎世的瑞士联邦森林、雪地和景观研究所(Swiss Federal Institute for Forest, Snow and Landscape Research, WSL)合作。作为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和恩斯特・戈纳基金会(Ernst Göhner Foundation)的项目资助获得者,她的作品将在2022年瑞士韦威摄影双年展(Photography Biennale Images Vevey)展出。同年,奥伯胡默编辑了摄影集《出土》(Unearthed),其中收录了由科学家、心理学家和艺术史学家就气候变化这一主题撰写的专文。
戈尔达·施泰纳和约格·兰兹林格
戈尔达·施泰纳(1967年)和约格·兰兹林格(1964年)自1997年以来一直在进行合作项目。他们的分工特点是,戈尔达·施泰纳将自然界的诗意元素和现成物品相结合(她同时是一位墙绘画家),约格·兰兹林格则创作由塑料、泡沫或自产尿素晶体制成的人造装置。2003年,他们代表瑞士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获得了巨大的公众声誉。
戈尔达·施泰纳和约格·兰兹林格经常参加重要文化场所和博物馆的展览,如墨尔本的澳大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澳大利亚)、金泽21世纪艺术博物馆(日本)、彼尔姆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俄罗斯)、布雷根茨艺术馆(奥地利)等。
艺术家双人组 斯图德/ 范登伯格
莫尼卡・斯图德(出生于1960年,苏黎世)
克里斯多夫・范登伯格(出生于1962年,巴塞尔)
现生活居住于巴塞尔
莫尼卡・斯图德和克里斯多夫・范登伯格这对艺术家夫妇自1991年起就活跃于新媒体领域。他们是瑞士计算机艺术的先驱者。于1980年代后期接受相关培训,他们在实践中自行摸索,培养了丰富的技术和媒体技能。同时活跃于国际艺术的舞台和互联网之上,两人的联合创作以传统技术和数字媒体的结合为最大特色:借助游戏引擎、渲染、实时动画、基于互联网的项目、交互式实时监控装置、AR/VR应用程序、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手段,他们以混合设置构建起微妙的虚构叙事,以此对数字媒体在当下的发展提出质疑。
他们的作品曾在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位于巴塞尔/里恩的贝耶勒基金会(Fondation Beyeler)、位于盖茨黑德的波罗的海当代艺术中心(BALTIC Centre)和索洛图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Solothurn)等机构进行展出。他们也参与公共空间的设计,包括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瑞士国家馆。
在巴黎、赫尔辛基、伦敦和东京进行海外驻留后,夫妇二人现居巴塞尔。他们也是卢塞恩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Lucer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Arts)艺术硕士项目教师团队的核心成员。
马里昂・诺伊曼
热爱奇异邂逅的马里昂・诺伊曼是一位直觉敏锐的电影制作人。她的作品根植于个人经历,巧妙运用纪录片和实验性手法,将科学、诗歌和当代社会问题相交织。她的作品致力营造一种惊奇感,由此促使观众对存在于世的方式进行反思。《蘑菇之语》(The Mushroom Speaks)是她的第二部长篇电影。作为电影摄影师,她与诸多杰出人士合作,包括吉斯卡・瑞克尔斯(Jiska Rickels)、宝琳・朱利叶(Pauline Julier)、 米歇尔・法夫尔(Michel Favre)、尼古拉斯・亨伯特(Nicolas Humbert)和维尔纳・彭泽尔(Werner Penzel) 。现居日内瓦,她联合创立了一个艺术家集体,并持续围绕真菌进行创作。
这将是一程充满新发现的自然、科学与艺术之旅,8月27日在昆明当代美术馆开幕的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 (The Language of Mushrooms:The Interspecies Internet)带领我们以多样的、超出想象的方式走入蘑菇的世界,了解蘑菇如何在自然界中发挥作用,乃至影响人类的精神与意识,从而帮助我们重塑对于生命的认知并理解物种共生的智慧。
展览带领我们进入到一个真菌学、生态学、社会学、艺术、文学彼此交织的蘑菇世界,中国西南真菌学的开拓者臧穆与美国激浪派先锋、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都是各自领域的先行者,他们都热衷于走向山林,寻找蘑菇的踪迹,并各自以田野笔记与观念艺术的方式,记录下对蘑菇的发现与心得,他们在科学与艺术的两端汇聚,引领我们倾听“蘑菇之语”。来自中国、美国、瑞士、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34位(组)真菌学家、博物画画家、艺术家、摄影师、作家等不同领域的蘑菇的盟友们,将一同展开这场以菌菇为中心的综合性跨学科展览,由此连接成由物种认知与生命意识缔结的多元网络。
我们将从中国野生菌最为丰富的云南省开启这趟蘑菇之旅,作为中国野生菌种类最多的省份,中国西南高等真菌学的开拓者臧穆及其后继者杨祝良及其团队,在这里拓展了菌类多样性的发现,并留下了大量生动的田野笔记以及处于全球前列的真菌研究成果。与真菌学研究相辅相成,曾孝濂、杨建昆等博物画画家绘制了精妙生动的菌类绘画。这里丰沛的自然环境与繁多的菌类,也让于坚、唐志冈、曾晓峰、资佰、李季、李瑞等云南本地的作家与艺术家们深入真菌的王国,源源不断地带来充满生命能量的创作。
蘑菇是真菌的子实体,它们的主体是在地下生长的菌丝体,菌丝体如同森林里的互联网,连接着不同的生命体。菌丝体长成的蘑菇,常与其他特定的物种为伴,构成了物种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真菌与生命循环、万物共生的深刻联系,也滋养了受此启发的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生态艺术创作,拓展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联。艺术家郑波深入到分子水平关注森林中的生命,在《植物的政治生活》中讨论菌根菌与森林植物之间的协作关系;闫晓静将灵芝的生命循环带入到了与自然合作的艺术系列作品《灵芝女孩》中;龙盼在作品中以穿过针孔的菌丝,展示出自然的韧性;身在纽约的艺术家曹舒怡被昆明植物研究所彼得・莫蒂默(Peter Mortimer)实验室发现的可降解塑料与橡胶的真菌所吸引,并与之探索有机物种与无机物质之间的共同演化;王一一创作的《石花》所对应的是一种石状宿主被菌丝感染后形成的石菌共生体;程新皓的《蘑菇宴》则将真菌提示的生命循环转化为一组艺术寓言。
真菌的存在也在影响人类的生命意识,塑造新的艺术观念,创造出消弭了物体与意识边界的艺术作品。观念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受蘑菇的生长方式启发,发展出“偶发”与摆脱控制的艺术观念。在中国当代艺术家闫冰、杨沛鏗、郭鸿蔚、李继开、张子飘、周轶伦的绘画作品中,能感受到真菌与人类身体与意识的深度缠绕。
重思原初的生命意识,重新理解自然之力,在张晓刚、隋建国、仇晓飞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在自然与人、主观与客观的边界消弭之后的内观与奇想,以及个人与世界同一后,随之而来的意识感应与生命凝思。
在展览中,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摄影师也贡献了他(她)们与蘑菇与自然的合作的作品,澳大利亚摄影师斯蒂芬・艾克斯福特(Stephen Axford)在生物物种“基因库”哀牢山,拍摄了大量神奇多姿的云南真菌;艺术家拉艾尔·奥伯胡默与古代微生物研究者合作,她的一组摄影作品“出土”记录了在海拔近3000米的穆特·达·巴尔巴·佩德山(Muot da Barba Peider)永久冻土层休眠了数千年的微生物菌株,在无菌的实验室条件下被重新唤醒并茁壮成长的过程。
带来加密艺术作品“蘑菇大礼包”的瑞士艺术家二人组莫妮卡・斯图德 / 克里斯多夫・范登伯格(Monica Studer/Christoph van den Berg)将蘑菇看作网络共生和寄生关系的象征。艺术家戈尔达·施泰纳 & 约格·兰兹林格(Gerda Steiner & Jörg Lenzlinger)则在《宇宙尽头》中,设想了一个生长有蘑菇、真菌和其他生命物质的奇异宇宙。
真菌能帮助修复乃至改变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吗?在电影《蘑菇在说话》(The Mushroom Speaks)中,导演马里昂・诺伊曼(Marion Neumann)与森林勘探者、蘑菇采摘者与种植者、真菌学家、人类学家、精神病学专家一同探索了真菌的治愈属性和再生能力。
“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的策展人叶滢认为,在全球性疫情和生态危机蔓延的特殊状态下,我们需要反思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真菌作为大自然的纽带,也在挑战我们对非人类智能的理解,从协作的角度思考万物间的联结和相互影响,联合不同学科深入认知地球上的不同物种及其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拓展艺术的边界,去想象一场由真菌引发的文化与生物层面的变革。
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是全球最主要的野生菌类的生长地之一,中国的西南山区也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 15)缔结了《昆明宣言》,以此构建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
展览的艺术总监、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聂荣庆表示,昆明当代美术馆依靠地缘的自然优势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希望建立不同学科与物种平等对话的全球智识网络,并将推出一系列促进生物多样性与艺术多样性的展览和艺术项目。只有在多样性的环境中,物种与物种、物种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和共生才能成为可能。
在云南因解读“蘑菇之语”而开始的艺术与科学的汇聚,未来将在全球不同地方继续生长蔓延,交织出更多传导物种共生与生命互联智慧的“菌丝网络”。
本次展览由昆明当代美术馆主办,《艺术新闻/中文版》协办,展览得到了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法国文化中心与M Art Foundation等机构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