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共学系列

概况
“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共学系列
支持方:瑞士文化基金会
主办方:无空间 WU SPACE
活动概况
“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是无空间WU SPACE推出的艺术家共学系列,由瑞士文化基金会全程支持。该系列由研究者、策展人于渺策划,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和研究者从各自的田野经验出发深入地方历史,围绕自然认知、能源基建、采矿业造成的生态变迁、后工业的重新野化、工业废弃物等议题展开对话和共学,试图在中国东北与世界其它区域之间建立比较性的关联,并探讨那些被忽视的、非经典的全球南方视角。“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将于2022年7月末至10月末举行,包括四期线上研讨会、闭门工作坊和东北的实地考察。四位瑞士艺术家——尤利・奥罗, 安娜塔西娅·米图科娃,保林 · 尤利尔和瓦妮莎·比利受邀参加该系列。
共学系列 【1】
主讲嘉宾:安娜塔西娅 · 图米科娃、陈萧伊、于渺
策划人:于渺
时间:2022年7月27日,20:00-22:00 [GMT + 08:00] (讲座+Q&A)
语言:中文+英文
交传翻译:孙佳婧
会议号:971 2286 0042
Zoom链接:https://zoom.us/j/97122860042
B站直播间链接:http://live.bilibili.com/25514162
“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共学系列 【1】
东北、横断山脉与北极冰盖之间:行星基建的媒介化
第一期线上研讨会的主题为“东北、横断山脉与北极冰盖之间:行星基建的媒介化”。于渺、艺术家陈萧伊和现居日内瓦的艺术家安娜塔西娅·米图科娃(Anastasia Mityukova)将分别聚焦东北铁路-煤矿复合体、散落于横断山脉的矿洞和格陵兰岛的美军基地等嵌入地球的大型基建,并探究其背后的地缘政治、生态变迁、图像机制以及个体叙事。化石燃料的排放与北极冰盖的融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因果,冷战所造成的生态问题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显现于当下和未来。人类掠攫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改写着人类的命运。在深层的地质时间与二十世纪历史的交织中,煤、矿物、地壳、冰和人之间有着哪些复杂的纠缠?艺术家如何利用绘画、摄影和影像等媒介来中介对于行星基建的宏观研究和微观感知?与此同时,艺术家的工作是否也提示着某些非经典的另类全球南方视角的存在?
研讨会主持人
于渺
于渺,是一位生活在北京、活跃于全球的艺术史研究者和策展人,研究兴趣包括九十年代展览史、当代艺术中的生态政治、能源基建、人类世在中国的在地叙事和亚洲地缘。她近期策划的展览包括“三个争议的场域——漫长的九十年代及其寓言”(与蔡影茜联合策展)、“百物之息”(OCAT双年展2021)、“从海参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2020)、“写真伦理:中非影集”、“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等。于渺曾获得2019年第十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 2018年YISHU当代艺术批评奖、2017年泰特美术馆亚洲研究奖和2015年CCAA当代艺术批评奖。她参与写作的英文专著《Uncooperative Contemporaries: Shanghai Art Exhibitions in 2000》于2020年由Afterall展览研究中心和巴德学院联合出版。于渺的录像散文曾在时代艺术柏林、广东时代美术馆、德国Wolfsburg美术馆、巴黎Villa Vassilieff艺术机构、香港亚洲艺术协会、深圳博物馆展出。2021年,于渺发起了长期研究策展项目“北方x人类世:从边缘出发的生态感知”。
研讨会嘉宾
安娜塔西娅·米图科娃(Anastasia Mityukova)
来自瑞士的安娜塔西娅·米图科娃是一位视觉艺术家,生于1992年,现居住及工作于日内瓦。她于2018年在洛桑设计艺术大学(ECAL)获得摄影学士学位,于2021年在日内瓦艺术及设计学院(HEAD)获得当代艺术实践硕士学位。米图科娃的艺术实践致力于探索摄影媒介的矛盾态。她接纳摄影的模糊不定性,并以不断审视我们是如何被训练成将摄影视作证据为核心展开研究。她以近乎纪录片的方式来挑战摄影媒介,利用收集、比较、实地研究等方法,试图解构我们对某些故事和事件的认识。
陈萧伊
陈萧伊,伦敦艺术大学纯艺术摄影硕士学位。她的作品基于摄影,并不局限在具体的媒介当中,通过生产图像的方式,关注于生命体的微妙感知。在近年来持续进展的项目中,她关注过往历史中西部作为资源区,聚焦于横断山脉区域的矿山与开采遗迹为切口,持续地打捞那些失落的时间,自然与大地的迷团。她的作品曾获得中国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入选福布斯2017“30 UNDER30(Art)”亚洲榜单,并参与诸多国内外展览。
共学系列 【2】
主讲嘉宾:保琳·朱丽埃
评议人:王欢
策划人&主讲嘉宾:于渺
时间:2022年9月26日,20:00-22:00 [GMT + 08:00] (讲座+Q&A)
语言:中文+英文
交传翻译:孙佳婧
Zoom会议号:814 1496 6981
Zoom链接:https://us06web.zoom.us/j/81414966981
B站直播间链接:http://live.bilibili.com/25514162
“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共学系列 【2】
盖娅从未离开:在人类世的风景里重拾时间和叙事
“盖娅从未离开:在人类世的风景里重拾时间和叙事”是“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系列的第二期线上分享会。该系列由研究者、策展人于渺在“北方x人类世”的策展框架下策划,由无空间WU SPACE推出,瑞士文化基金会全程支持。项目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和研究者从各自的田野考察和地方经验出发,围绕自然认知、生态政治、气候变化、后工业再野化、新旧新能源转型等议题展开对话和共学。继第一期分享会“东北、横断山脉与北极冰盖之间:行星基建的媒介化”之后 [参见文末链接],第二期分享会将围绕保琳·朱丽埃 (Pauline Julier)和于渺二人的研究和艺术实践探讨风景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方式,以及新能源和新基建推动下地景感知的秩序转变。
保琳·朱丽埃 |《博物志》:
人类世风景里的时间和叙事 保琳·朱丽埃的《博物志》(56分钟, 2015-2019)是一部集电影、出版和展览为一体的艺术项目,其标题取自古罗马时代的百科全书式的煌煌巨著Naturales Historiae。这部历时四年在中、法、意三国拍摄的影片通过探索人类对于自然的图像表征来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的爆发到鄂尔多斯煤层中的史前森林化石,从《博物志》作者老普利尼在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时遇险到卡西尼探索器被土星神秘吞噬,影片通过讲故事来探索东西方文化中人们捕捉自然图像的不同方式,在揭示人类对于自然图像痴迷的同时也动摇着人类对于驯化自然的笃信。朱丽埃以电影为媒介去拥抱多方位的视角,同时糅杂了纪录片、历史和科幻等多种叙事方式。朱丽埃将播放影片的片段,并分享她如何通过电影媒介的多重视角和多重叙事时间来塑造在地的复杂性。
于渺 | 盖娅从未离开:
从1682到2022的三次抚顺之旅 自2020年以来, 于渺在她发起的“北方x人类世”策展框架下组织了数次艺术家赴东北的田野考察。考察的重点之一是20世纪亚洲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化石能源基地:抚顺煤矿。经过一百多年的堆积,抚顺煤矿的尾矿已经深深嵌入了城市周边的地貌,呈现出半荒野的样貌。这种未经规划的野化过程让一些多物种共生的生态得以实现。近几年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抚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新能源转型。几十万桩光伏的地基在尾矿堆上拔地而起。光伏基座向下扎根于混杂着煤矸石、琥珀和日常垃圾的尾矿地层,其中交织着古代地质时间和现代工业时间,向天空敞开的光伏板则吸纳着似乎取之不尽的阳光。光伏已经成为新能源的标志性景观,背后则是技术推动下的地方制景秩序的转变。抚顺尾矿不仅是一个废弃物堆砌之处,更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历史性场域;尾矿光伏既是转化阳光和电能的技术媒介,也是一个链接过去和未来的想象介质。由此出发,于渺想象了一位名叫盖娅的故事讲述者。作为尾矿上的flâneur, 她终日观察尾矿的日常生态,利用光伏来沟通古今。她讲述的故事是关于历史上的三次抚顺之旅,分别是1682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 伴随康熙皇帝的东巡、1934年一位日本鸟瞰地图绘师到抚顺的绘图之旅、1961年傅抱石的东北写生。从传统的风水观到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定胜天”,从废弃的尾矿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技术和权力如何重塑人类对于风景的感知?盖娅的故事又如何让我们认知多物种共生的风景?
保琳·朱丽埃 Pauline Julier 保琳·朱丽埃是一位艺术家和电影工作者。她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常在作品中探索、审视人类如何通过故事、仪式、知识和图像与自然建立联系。她的电影和装置作品常常带有多元化的元素(纪录、理论、虚构等),以此重构我们与世界的复杂关系。 她的装置作品与影片已于世界各地当代艺术中心、文化机构和艺术节展出,包括法国蓬皮杜中心、巴塞罗那Loop、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东京艺术村(Tokyo Wonder Site)、坦桑尼亚当代美术馆、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威尼斯格拉西宫美术馆、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伊斯坦布尔佩拉博物馆,以及纽约、马德里、柏林、萨格勒布等地。她曾于2017年在法国巴黎瑞士文化中心举办个展。2020年,她在罗马瑞士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驻地项目。她的影片《博物志》已在Vdrome.org上线,新影片《Way Beyond》已在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首映,并将于2022年十月在瑞士多家剧院上线。她曾于2021年在巴塞尔获得瑞士艺术奖,她的大型装置在维勒班纳当代艺术学院展出。她最新的艺术书《草地》由阿姆斯特丹罗马出版社出版。
研讨会嘉宾
保琳·朱丽埃(Pauline Julier)
保琳·朱丽埃是一位艺术家和电影工作者。她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常在作品中探索、审视人类如何通过故事、仪式、知识和图像与自然建立联系。她的电影和装置作品常常带有多元化的元素(纪录、理论、虚构等),以此重构我们与世界的复杂关系。 她的装置作品与影片已于世界各地当代艺术中心、文化机构和艺术节展出,包括法国蓬皮杜中心、巴塞罗那Loop、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东京艺术村(Tokyo Wonder Site)、坦桑尼亚当代美术馆、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威尼斯格拉西宫美术馆、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伊斯坦布尔佩拉博物馆,以及纽约、马德里、柏林、萨格勒布等地。她曾于2017年在法国巴黎瑞士文化中心举办个展。2020年,她在罗马瑞士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驻地项目。她的影片《博物志》已在Vdrome.org上线,新影片《Way Beyond》已在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首映,并将于2022年十月在瑞士多家剧院上线。她曾于2021年在巴塞尔获得瑞士艺术奖,她的大型装置在维勒班纳当代艺术学院展出。她最新的艺术书《草地》由阿姆斯特丹罗马出版社出版。
王欢
王欢是一位现居中国北京的写作者、艺评人和策展人,写作、出版品牌《普遍》(手册)的联合发起人兼主编。艺术批评散见于众多刊物及媒体,包括:ARTFORUM 中文网、假杂志、《黑齿》杂志、CLABO实验波(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艺术界 LEAP、IDEAT理想家、《画刊》杂志、STUDIO VOICE、UNLIRICE、KINFOLK、艺术世界、Ocula艺术之眼、瑞象视点、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国际艺术批评档案库等等。 他于2018年获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一等奖,2019年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大奖,2019年入围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展览计划”终选名单,入选2020台北国际艺术村驻村计划。他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担任“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策展人之一。2020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丛书《小径:赤贫得只剩语言》,2021年主编了《假杂志》的创刊号《巫术修辞》。他近期正进行一项关于“秘密社会与原生艺术”的跨文化研究项目,以当代民间秘密结社和民间图像为田野样本,追问一连串原生、在野和未被技术化处理的创作驱动力其逻辑根源,以及那些于民间暗流涌动的当代秘密。
考察组织者:于渺、李勇、庞浩清
参与者:韩倩、耿旖旎、李天琪、马硕藜、邱宇、宋元元、张然、张移北、赵露、鲁昱熙、蒋淼
走访地点:抚顺西露天矿坑下生态区、西舍场光伏发电项目、西舍场垃圾焚烧处理厂、清源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地、采矿沉陷区、抚顺石油一厂废墟、抚顺煤炭博物馆、抚顺大官窑
项目支持:无空间WU SPACE、瑞士文化基金会
“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 共学系列【3】
抚顺作为田野:新能源转型下的能量流、多重时间与个体感知
“抚顺作为田野:新能源转型下的能量流、多重时间与个体感知”是“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系列的第三期线上分享会。
继第一期分享会 “东北、横断山脉与北极冰盖之间:行星基建的媒介化”和第二期分享会“盖娅从未离开:在人类世的风景里重拾时间和叙事”之后,第三期分享会将围绕于渺策划的2022年8月艺术家赴抚顺的新旧能源考察展开。抚顺是亚洲开发最早、规模最大也是生态创伤最深重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此次行走试图观察抚顺在新旧能源转型中变动的人地关系和复杂的生态感知, 同时也将其当成一个摸索工作方法的试验场。
共学系列 【3】
主讲嘉宾:尤利·奥罗、韩倩、邱宇、李勇
策划人&主讲嘉宾:于渺
时间:2022年11月1日,19:30-21:30 [GMT + 08:00] (讲座+Q&A)
语言:中文+英文
交传翻译:孙佳婧
Zoom会议号:826 4555 3142
Zoom链接:https://us06web.zoom.us/j/82645553142
B站直播间链接:http://live.bilibili.com/25514162
尤利·奥罗 | 颠倒的废墟、鬼魅以及记忆向历史的归还
作为此次考察的远程导师, 现居里斯本的瑞士艺术家尤利·奥罗曾为艺术家们做了一次田野工作方法的闭门工作坊,此次讲座是工作坊的延续。尤利·奥罗以近期在亚美尼亚和刚果所做的作品为例讲述其创作实践中的一些观念性方法, 包括微观历史、记忆的空间展演、生态正义以及历史盲点的表征。艺术家如何与不同种的“鬼魅”共处?如何启动另类的时间性和修复式的社会关系?
于渺 | 打开抚顺能量流、深时地貌和工程化的自然
作为“北方x人类世”项目的发起者和抚顺考察的策划者,于渺对于此次抚顺走访做出整体性的回溯。一方面是对于采矿史和工业发展史的钩沉、对于新能源基础设施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以去人类中心化的行星视角观察深层的地质时间、煤炭、采煤废料、石油、太阳能和电力之间的复杂交织。抚顺在不断拉近和拉远的调焦过程中成为一个可感知、可实践的现场。
韩倩 | 在海潮间歇的寂静里:创作中的田野
在欧洲十年的经验将韩倩处于两种不同视角的拉扯之中。直到“第一次”到了东北,那种土地和身份之间纠葛的关系才把她引向新的田野。从武汉到东北,从炼铁厂到矿山,在面对旧世界和新生活的时候,所有的遭遇与到来都相互渗透吸收着周遭的一切。在近期的创作中,她的困惑和理解通过作品一同生⻓。人的时间和地质的时间是如何能在这一片土地当中映照着生长出来?在此过程中,人是否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中转化为了某种“沉积物”?一切被消耗的和被建立的,似乎始终在相通缠绕。
邱宇 | “疤痕”处的复杂感知
抚顺之⾏把邱宇带⼊了⼀个可以⽤身体感知的特定场域。这一新旧能源交替的时刻充满了希望与遗弃的交汇之感。在跨越地质时间庞⼤尺度中,身体与地层中的元素融为⼀体。艺术家⾏⾛于其中,也渐渐成为身体的⼀部分。当“疤痕”处被新的⽣⻓覆盖,它不断跳动、发痒,形成⼀种混杂与纠缠。邱宇将分享在抚顺⽥野调查⽚段式的个⼈感受,以及在新旧能源的交替下的技术、能量、⽣态和身体感知所引发的关联与想象。
李勇 | “燃烧的原野”
观察西舍场的两个阶段作为抚顺西舍场的观察者和此次考察组织者之一的艺术家李勇在与来访艺术家交流后产生了诸多的思想变化。李勇的创作最重要的关键词一直以来是“废”,寻找“废”中的能量和生机。西舍场的能量表现在热量上,具体呈现出来的形态是燃烧。墨西哥作家鲁尔福(Juan Rulfo)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叫《燃烧的原野》。书的题封写到“绝望势如野火,将硬牛皮般的平原烧个干净。”这种地理空间的气氛描述和西舍场非常相似。但在西舍场,燃烧从来不是绝望。李勇试图理解燃烧的地质和历史时间,把西舍场作为光和热的汇聚之地, 同时也将视野从现实拉开,在时间的流变中看西舍场之变。
研讨会嘉宾
尤利·奥罗
尤利·奥罗的艺术实践以研究为基础,以过程为导向,跨越多门学科。他的项目涉及殖民主义的残余、记忆在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象征的盲点,以及植物在政治中的作用。他的作品跨越不同媒介,包括装置、摄影、电影、绘画和声音艺术等,将不同的图像制度和叙事模式联系在一起。
他在2022年参加的主要展览包括柏林双年展、第九届英国艺术展、加德满都三年展2077、印度柯钦双年展、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等。此前参加的展览包括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第9届和第12届Manifesta双年展、卢本巴希双年展、第13届沙迦双年展等。专题出版物包括《与草叶的对话》(Archive Books出版社,2020年)、《土壤亲缘》(Shelter Press出版社,2019年)、《寰宇植物博物园》(Sternberg Press出版社,2018年)等。尤利·奥罗是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研究员,同时也是苏黎世艺术大学的讲师。
韩倩
韩倩,艺术家与写作者。韩倩的创作从身体与感知时间出发,关注在真实和想象、日常与他者中绵延出的交织时间。通过记忆、梦境与历史为线索对个人身份和其历史展开思考,试图将她的创作作为不断往返于过去与现在的旅程。个体的经验与记忆在旅途中如同私密的线索,寻找与外部和历史身份共生的可能和对话。她的创作实践以录像、装置、行为、版画与文本为媒介。目前的工作轴线是从自身家庭三代人的家族史出发,梳理二十世纪中国钢铁工业由北至南的迁移再造。探讨这段历史叙事背后的自然资源和政治话语的谱系,和个体命运在其中的改变,也由此开启了目前一系列基于田野的长期创作项目。
邱宇
邱宇,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向博⼠候选⼈。从事科技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他在创作中使⽤声⾳、影像、装置、⽣物等混合媒介结合科技⼿段探索科技媒介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和语⾔关系以及混合媒介影响下的⽣命感知。作品参加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3双年展、⾦鸡湖双年展、安仁双年展、亚洲数字艺术展、 “⽣⻓”国际⽣物艺术展、第⼗三届全国美展获奖与进京作品展等国内外展览。
李勇
李勇,生活在抚顺的艺术家。早期创作是在抚顺的现实中寻找空间中的微生机和平衡感。近几年创作聚焦到抚顺废墟场域中光和热交织的能量,追逐其中历史的、地质的和未来的复杂的时间缠绕。创作主要使用但不限于摄影,也使用视频和装置。获得过2010年三影堂摄影奖提名、2015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等奖项。作品展出于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艺术北京及美术馆和画廊。2020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摄影图录-李勇》。
共学系列 【4】
主讲嘉宾:瓦妮莎·比利、曹舒怡、于渺
策划人:于渺
时间:2022年11月22日,20:00-22:00 [GMT + 08:00] (讲座+Q&A)
语言:中文+英文
交传翻译:孙佳婧
会议号:811 3138 7621
Zoom链接:https://us06web.zoom.us/j/81131387621
B站直播间链接:http://live.bilibili.com/25514162
“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共学系列 【4】
地质思辨与化石能源的幽灵
“地质思辨与化石能源的幽灵”是“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系列的第四期线上分享会。本次分享会邀请现居纽约的艺术家曹舒怡和现居苏黎世的艺术家瓦妮莎·比利(Vanessa Billy)基于近期的创作,围绕地质思辨、废弃物的物质性、后人类世风景以及多物种的亲缘想象等概念进行演讲。于渺将就二者的分享做出回应。
瓦妮莎·比利 | 化石(能源)的来世
在这个崇尚现成品消费的当代世界,瓦妮莎·比利正在尝试与其建立物理连接。通过展示十年来的作品,她意在探讨她的雕塑与装置艺术实践,这些实践始于捡拾垃圾,却能化为手工和工业材料制成的艺术品。与进化论模式相悖,比利提出了混合形式,以摆脱自然和文化之间的二元论,试图将人类纳入一个去层次化的连续体中。她的装置揭示了一种复杂的物质性,尽管每件作品都是自在独立的,组合在一起却能创造出迥异的自然景观。这个装置组合模拟了一种机械化、工业化生产的环境,其中动物和植物的新陈代谢已深受其害。通过这种方式,艺术家化无形为有形,将地球和其他生命体遭受的无数宏微观影响具象化了。
曹舒怡 | 思辨地质与吊诡亲缘
艺术家曹舒怡将分享贯穿于近期创作的地质思辨,探讨如何结合在地与远程合作的物质与技术实践,探索不止于人类的时空和不相容的规模之间的具身联结,在深度纠缠的生命网络中重新定义尺度感与亲缘关系。
研讨会嘉宾
瓦妮莎·比利
瓦妮莎·比利关注材料的内在和转化属性,关注我们的环境中以及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不断进行交换的物质化过程。艺术家利用的原始材料包含了许多有机和合成材料及废品,包括铜、生物树脂或废油;以及工业用品,如电线下脚料、废弃的汽车引擎或旧灯泡。在主题上,比利的雕塑实践探索了生态问题、能源循环、反乌托邦愿景和炼金术过程。她将物理空间搭建比作精神世界塑造,还对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提出了质疑。 艺术家的其他个展包括《亲爱的生活》,瑞士文化中心,巴黎,法国(2017年);《我们溶解》,圣加仑艺术馆,《持续维持》,当代美术馆,爱丁堡,英国(2014年)。近期群展包括《石油:汽油时代的美丽与恐怖》,沃尔夫斯堡美术馆,德国(2021年);《1945年至今的瑞士雕塑》,奥罗美术馆,瑞士(2021年);《我们,杂种!》,瑞士学院,罗马,意大利(2020年);《缓慢的物体》,米切儿图书馆,格拉斯哥,英国(2017年)。
曹舒怡
曹舒怡是一位驻纽约的艺术家,通过思辨考古和生态科幻的形式,探索造物与知识的炼金术。她的多媒介装置综合无机与有机材料,自然及人工过程,以手工雕塑结合数字技术、影像与声音,体现物质时间性的异质重组。她的作品展出于今日美术馆,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昆明当代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加拿大班夫艺术中心,纽约艺术基金会,前波画廊,否画廊,UrbanGlass,第十三届A.I.R.双年展等空间。她曾获王式廓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暨今日青年艺术家提名奖,新学院Tishman环境与设计中心研究奖金,马萨诸塞当代艺术博物馆社区建设艺术奖金。她是普瑞特艺术学院的访问助理教授,帕森斯设计学院讲师,曾在纽约PIONEER WORKS先锋工场、新美术馆NEW INC、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发表演讲。她在复旦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2013)及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16),在帕森斯设计学院获得纯艺术硕士学位(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