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海外办公室与合作伙伴

请点击以下图标,查看瑞士文化基金会各地联络办公室及文化中心的信息。欲知苏黎世 总部的详情,请访问官网:www.prohelvetia.ch

视觉艺术

Uriel Orlow和Pamela Rosenkranz参展“多物种之云”

日程

展览: “多物种之云”
时间:2022.12.27 – 2023.4.16
艺术家:卡罗琳娜·凯塞多 & 大卫·德·罗萨斯,塞尔希奥·罗哈斯·查韦斯,张欣,罗梅蒂·科斯塔莱斯,帕特里夏·多明戈斯,范加,费亦宁,刘窗,龙盼,尤利·奥罗,大米发酵姐妹俱乐部,帕梅拉·罗森克朗茨,童义欣,吴其育,杨沛铿,张文智,郑马乐
策展人:杨北辰
场地: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
支持: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蘭匯

Uriel OrlowPamela Rosenkranz受邀参展在美凯龙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多物种之云”。Orlow将展示他的影像装置《向非洲蒿学习》(2019-2020),而Rosenkranz则带来新系列“亚马逊”和“治愈者皮肤”中的作品。

“多物种之云”是美凯龙艺术中心规划的“谁拥有自然?”研究性系列展览的第一章。在这个展览中,我们试图呈现一则关于新型物种间关系的隐喻,其一方面指向了不同生命形式间形成的网络结构,另一方面亦涉及一个全球性的交换系统,于其中人类世时代的物种以近乎信息、物质与能量的方式流动。在这朵“云”内部物种的边界异常模糊,且不再具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分,其“身份”亦不断经历交融、重组与变异,进而这个相互交织的过程逐渐演变为一个蔓生与延展的开放性世界。

虽然人类时常以边界搅动者的形象出现,但这些创造性的行动者自有其回应方式——如同“诸众”一般,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持续与我们遭遇、共生、结盟抑或对抗,时而亲密时而疏离。正如人类学家西利娅‧洛维所指出的:“我们的未来位于人类、动物与微生物等各种生命形式相遇的接合处,在那里,每一种形式都维持着——与云——与另一种形式的限制及可能性。”每一个物种都携带着自身的宇宙论模型,这些模型跨越了感官、知觉与身体的限度,混合着有机与无机的叙事,并最终抵达泛灵论的寓言境界。

“多物种之云”的艺术家恰如多物种民族志研究者与萨满的结合体,他们透过与植物、动物、病毒、微生物以及真菌的互动来再次编织这些宇宙论模型,并将之转化为图像、诗歌与政治。“多物种之云”中的迷醉与幻觉象征着生命的繁荣,意味着我们在倾听一个多重宇宙的呼唤,并以情感与想象力来与之呼应。这里酝酿着一种浑圆、密匝的“共生诗学”,其不再仅仅将审美注意力置于那些通常被认为有“魅力”的事物之上,而是借由可视及可感的方法去发现那些被遗忘或遮蔽的生命形式,或者在不同物种的故事之间进行“转译”,正如曾经部落中的巫师所做的一般——艺术的能量无疑正集聚于此。

“多物种之云”由美凯龙艺术中心总监杨北辰策划,由黄文珑及展览与研究部共同呈现。特别公共项目“毡团”亦将在展览同期推出。

“谁拥有自然?”研究性系列展览

“谁拥有自然?”是美凯⻰艺术中心的研究性展览系列,目前规划为三个章节。 必须承认,“谁拥有自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历史中的每一个时段皆不尽相同。对于一位18世纪的⻄方殖⺠者而言,“自然”意味着领地与其中的财产,代表在以“地球作为一种共同财富”名义下的持续占有与掠夺。在足不出户的,或仅仅躬耕于温室之中的博物学家那里,被从世界的遥远⻆落源源不断运抵欧洲的奇花异草与⻜禽走兽均是上帝的馈赠,他们需要做的仅是利用命名法与分类法将之条分缕析,从而将“自然”顺理成章的纳入到帝国的知识与贸易版图内。

进而我们发现,一个彻底被客体化的“自然”造成了一笔巨额的历史性债务——这无疑解释了这个问题(Who Owns Nature?)一语双关的属性。我们对于“自然”有所亏欠,恰恰是因为“自然”仅仅被视为用以转化与积累的资源,并被以纯粹客体的方式开采与征用,直至枯竭。这是一种线性的、“进步”式的宇宙论框架,显然无法因应当下我们与“自然”之间复杂的纠缠关系。在人类世时代,我们早已是混合着多重尺度的存在物,正如“自然”一样,其同样在行星层级成为了多重自然,而非一个在本体层面均质且一成不变的实体的集合。“自然” 既在我们的外部,又在我们的内部,我们与它的关系并非是人与非人的关系,而是建立在真正多样性基础上的紧密交织与相互依存。

恰恰是在这个意义上,“谁拥有自然?”试图重新检讨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历史性债务,并探索新型的非线性宇宙论模型。这是一个跨学科与跨领域的综合性项目,我们将透过与不同艺术家、学者以及文化实践者的合作,针对不同议题创造出生动与严肃的现场。

“多物种之云”是该系列的第一章。

关于策展人

杨北辰是一位生活于北京的研究者与策展人。他目前担任美凯龙艺术中心总监,同时是普拉达基金会“思想委员会”成员之一。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他的研究兴趣侧重于在当代复杂的技术&生态语境中探讨运动影像的可能性,致力于以激进的媒体考古学模型进行关于另类现代性问题的思辨,并强调以新物质主义的立场重新诠释历史与地缘政治。其策展实践与跨学科的学术方向相辅相成,策划过的项目包括“新冶金者”( 尤利娅·斯托舍克基金会,杜塞尔多夫)、“微纪元”(文化论坛,柏林)、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交融的激流”(广东美术馆,广州)、“牛皮纸包裹的月亮”(荣宅,上海)等。他曾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主持了一项为期三年、围绕中国运动影像艺术的学术项目,并为之策划了三个研究性展览:“反投影:中国早期录像艺术中的媒体雕塑”(2019),“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2020)以及“无独有偶:影像及其扩展领域”(2021)。他亦曾为多位艺术家撰写过图录文章,包括曹斐、劳拉·普罗沃斯特、奥玛·法斯特、何子彦、王拓等。他的个人学术专著《作为档案的电影》即将付梓。

美凯龙艺术中心

美凯龙艺术中心的实体空间位于北京798艺术区内,于2022年1月15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非营利艺术机构美凯龙艺术中心由红星美凯龙控股支持,由艺术赞助人车宣桥创立。美凯龙艺术中心以一栋总面积9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为基地,将联合全球艺术家、策展人和泛文化艺术工作者,以多形式的持续共同工作构建一个专注于视觉发明的实践场域,成为当代艺术版图上的新形态文化坐标。

close

Search for "pro_helvetia" in the wechat app or scan th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