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艺术家参加北京双年展“大地热流”单元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以“共生”为主题,旨在思考全球疫情影响之下的人类命运,探讨人类应该如何共建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如何共存、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如何融合发展。“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是首届北京双年展的艺术与科技单元,该板块一共邀请17名(组)国内外艺术家,尝试讨论热量媒介如何成为我们理解技术文化和生态现状的视角,并通过动态“热流”的视角,邀请观众共同展开一次关于融化的旅行。
展览邀请三位/组瑞士艺术家,分别在展览的三个章节中展出:Fragmentin (作品《濒危植物标本集》展出于「活元素」)、Christoph Oeschger(作品《冰的背面》展出于「热媒」)和Anastasia Mityukova(作品《冰虫计划》展出于「时间箭矢」)。展览邀请人们重新站在大地的热流之中,透过它去理解太阳辐射与岩石圈热结构之间的垂直空间里,极地冻土与赤道艳阳之间的地理疆域内,我们的技术和生态系统中所承载的万象,及其所见证的年岁。
“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是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艺术与科技单元。
展览“大地热流”从北京特有的冬季供暖地貌出发,尝试讨论热量媒介如何成为我们理解技术文化和生态现状的视角,并通过动态“热流”的视角,邀请你共同展开一次关于融化的旅行。在旅程中,想象中的热联觉生物将同你们一起感受温度,追踪热量如何作为当代科技系统的伏笔而存在,并推想与“热”息息相关的熵与时间。每件作品都被纳入关于“融化”的叙事,“融化”可能改变对象的形态,或者让隐藏之物显现。可能剧烈,也可能寂静,正如技术本身同时作为一种动态的形塑性力量和揭示性力量而存在。
北京得天独厚的冬季暖阳会挥洒入在展厅更“热”的一侧,这里的作品探讨着我们的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网络交换、光纤)如何无时无刻不在汲取星球能量,并构筑趋于稳定的热量环境。《辐射生物》用生命体对太阳辐射的反应来比喻我们对于电磁信号的依赖,《铜树》提醒着我们支撑光缆和导线的铜元素如何从地脉生出,《多孔性溪谷》甚至想象了一种一半是矿物实体,一半是数字比特的活元素如何游走。当《追踪模拟太阳》用黑色空洞来替换人类视觉光谱中炙热的太阳时,《永恒的一日》却用一则荒诞不经的寓言暗示太阳耀斑爆发与电子系统之间致命性的关系。
《被捕获的自然》提示我们人造的“冷/热”系统如何持续创造着一种更为温和与宜人的生活环境,然而,这些调控技术也裹挟在这颗行星天然的冷热流动中——水、风甚至洋流都在冷却着轰隆作响的机房,光刻机依赖的氖也依靠分离设备对空气的低温蒸馏(《不要爱恋那氤氲的辉光》)。这种能量的镶嵌关系,暗示着人造技术环境脆弱的阴面,也引我们通向展厅更幽深寒冷的一侧。在这一侧,我们通过调控温度和热能所创造的稳定环境开始被扰动与扭转。远程地下服务器滋生的生命通过液体进入人们的皮肤(《恐水症》),三组与冰川相关的作品则描摹了冰层所凝固的关于能源开采、冷战设施和远古微生物的历史。
当那座计算机渲染的冰山同格林兰峡湾一般寂静坍塌(《熔于时间》),抑或计算机里的烟花无声散放(《烟花宇宙》),我们似乎感知到大地天然蕴藏着熵增的势能和逆熵的渴望,以及二者之间的张力,正如《濒危植物标本库》试图存储植物的生命,这种存储的有效性却依赖太阳的节律。在自然光源退散后,人造光源亮起前(《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的混沌地带,在所有机器生成的文字随着热敏纸暴露在空气而成为模糊团块的瞬间(《一声叹息》),人们重新站在大地的热流之中,透过它去理解太阳辐射与岩石圈热结构之间的垂直空间里,极地冻土与赤道艳阳之间的地理疆域内,我们的技术和生态系统中所承载的万象,及其所见证的年岁。
展览平行论坛
日程
讲座:言说“融化”
时间:2023年1月6日 8:00 PM (GMT+8)
Zoom会议号:881 1123 7481
入会码:290785
语言:英文/中文交传
讲座:在冰中,万物留痕
时间:2023年1月15日 8:00 PM (GMT+8)
Zoom会议号:876 8574 9129
入会码:883514
语言:英文/中文交传
言说“融化” Susan Schuppli & Fragmentin
“《卫报》上一篇关于加拿大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上周末,位于埃德蒙顿的阿尔伯塔大学专门建造的冰芯储存设施因其三重备份系统失灵而发生了一系列故障。冰箱中的温度非但没有冷却,反而上升到40摄氏度以上。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随着来自巴芬岛彭尼冰帽和育空地区洛根山的珍贵冰芯溶解成一滩水,数千年的北极气候历史消失了。”
这次线上对谈将展览中三位以“冰”为研究话题的艺术家聚集到一起,它希望通过关于“融化”的讨论,产生有关于环境变化的知识和洞察,以及寒冷气候下的政治讨论。
苏珊·舒普利是一位驻英国的研究员和艺术家,她研究从战争和冲突到环境灾难及气候变化所留下的物质证据。她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向冰和寒冷的政治学习。她曾发表大量关于媒介政治的文章,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物质见证》一书的作者。舒普利是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研究建筑中心的主任,她也是艺术家小组“法政建筑”的艺术家-研究院和董事会主席。
“碎片网络”小组是一个位于瑞士洛桑的艺术家团体,成立于2014年,由三位ECAL(洛桑艺术与设计大学)校友组成。在艺术和工程的十字路口,“碎片网络”的作品研究了数字性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尤其是从控制和不透明度的角度探讨当代技术。他们的作品通常建立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当代紧迫议题的讨论空间。
在冰中,万物留痕 Christoph Oeschger & Gianna Molinari
随着北极冰层的融化,边界发生了变化,曾经无法进入的地方和资源变得可以进入,并且对原材料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北极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从一个浪漫化的,野生、严酷的自然形象变成了一个充满经济利益的技术场所。北极已经成为边界转移和地缘政治利益的一个热点。散文电影《在冰中,万物留痕》是对这个地方的一种诗意的处理,使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
“在冰中,万物留痕”是写作者吉安娜·莫里纳利和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奥什格尔共同研究的第一个成果,此次研究为PolARTS项目框架下的行程。我们从格陵兰岛开始——在那里,我们认识到:北极也在其他地方。它在管子里,在显微镜下,在数字地图中。我们脑海中的浪漫的荒野形象,变成了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游乐场。
克里斯托夫·奥什格尔(*1984年出生于苏黎世)是一位摄影师、艺术家、出版商,自2017年秋季起担任苏黎世艺术大学(ZHdK)跨学科系的艺术助理。他在卡尔斯鲁厄艺术与设计大学(HfG)学习媒体艺术,在苏黎世艺术大学(ZHdK)学习摄影。2020年,他联合创立了cpress电影。他最近的出版物是艺术家书籍《Miklós Klaus Rózsa》(与Christof Nüssli合作)和《They’ve Made us Ghosts》。他的作品曾在多个博物馆展出,包括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瑞士)、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技术中心(德国)、日内瓦摄影中心(瑞士)。
吉安娜·莫里纳利1988年出生于巴塞尔。她在比尔的瑞士文学研究所学习文学写作,在洛桑大学学习现代德国文学。她住在苏黎世,在那里她共同创立了艺术行动小组 “Literatur für das, was passiert”(世界事件的文学),目的是帮助难民。2017年,她获得了英格伯格-巴赫曼奖的3sat奖,2018年她获得了罗伯特-瓦尔泽奖。她的第一部小说“Hier ist noch alles möglich”(这里什么都可能发生)获得了瑞士和德国图书奖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