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海外办公室与合作伙伴

请点击以下图标,查看瑞士文化基金会各地联络办公室及文化中心的信息。欲知苏黎世 总部的详情,请访问官网:www.prohelvetia.ch

表演艺术

“2023他者的舞台”特别项目:重新聚会

日程

时间:2023年5月21日(周日)14:00-21:30
场地:米行文化-零度空间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云锦路300-2号
活动免费,无须预约

活动流程:
14:00-14:30 回顾及分享:赵川
14:30-15:30 分享及交流:吴思锋
15:45-17:15 分享及交流:Lucie Tuma
19:30-20:10 作品呈现:Dino Radončić & 陈铿
20:40-21:10 作品呈现:吴梦

本活动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

名为“他者的舞台”的跨文化交流的表演和研讨项目,由赵川与瑞士文化基金会共同发起和推动,于2016年和2018年分别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和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举办过两期。除呈现一系列现场表演外,同时举办的有多场讲座和艺术家工作坊。受邀的艺术家来自亚、欧、非、拉等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工作背景,包括舞蹈、戏剧、行为、影像、理论和策划等。他们分享各自的实践,交流来自不同历史和地理的经验。

2020年与2021年,作为项目的延续,赵川与黄佳代主编了《另一场聚会——跨越多重现实的剧场》。这本书以对话、文章和摄影等形式,聚集了不同地区和代际的剧场创作者、策划人和学者,就跨文化、语言及沉默、社会与社群等话题展开交流,也是在疫情时代继续探索跨文化交流的替代形式。

“2023他者的舞台”是由赵川(上海)与阿努贾·戈莎卡(Anuja GHOSALKAR,班加罗尔)、宽迪思瓦·詹姆斯(Qondiswa JAMES,开普敦)、皮埃尔-安吉洛·扎瓦格利亚(Pierre-Angelo ZAVAGLIA,日内瓦/巴黎),以及音乐人迪米特里·德·佩罗(Dimitri de PERROT,苏黎世)和莱奥·科林(Léo COLLIN,苏黎世)合作,组成超越地域和世代的联合创作及表演小组,通过跨越文化、媒介和跨线上线下的调研与创作,完成高度实验的剧场作品《青年史》,已在2023年4月以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AMNUA)演出。

而今天,尤其是当我们经历了三年疫情之后,我们需要重新出发和刷新对于“交流”,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反思。谁是“我们”谁是“他者”?我们是否也是自己的“他者”?今时今日要如何看待弗朗西斯·福山所说的“身份取代阶级,成为新时代的划分”?什么是“本土性内部的跨文化性”?本土性就是指反西方吗?多元文化的捆绑下,我们如何能做到真正的集结,进而形成像陈界仁所说的“临时社群”?当我们重新思考这个主题时,很多疑问就会即刻扑面而来。我想,在此刻、当下要找到问题的答案是很困难的,甚至也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能否从找寻答案的角度作为突破?如果我们可以提出更有想象力、更具视野、更有反省力的疑问,是否是另一种的前行?再或独自或合作地回到工作的实践里头。

这些都成为了此次“重聚”的想法来源。Lucie Tuma(苏黎世/伦敦)和吴思锋(台北/花莲)都是涉足策划、教学、撰稿、表演等多工种的资深艺术工作者。下午将先由他们分享各自实践中关于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和反思,并向赵川提问,由后者回应;晚上由生活在上海的剧场创作者吴梦,和分别位于苏黎世/杭州的艺术家组合Dino Radončić & 陈铿,用她们的作品来现场“提问”。

“他者的舞台”,let’s revisit, let’s regather.

分享发言一: 吴思锋《自我翻译与相互启蒙》

如果「跨」意味着在复数文化之间穿缝,进而前越,那么当我们讨论跨文化剧场时,便同步面对存在于「我」的内部的文化杂混性。之于亚洲,那里面往往包含曲折、痛感的殖民历程。换句话说,多重的现代性形塑着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它不但是可见的「外部」,也在历史无意识里逐渐隐入「内部」。在此,翻译,则是把一个语言变成另一个更可读的语言的过程,通过剧场及表演的翻译,便可能是为了把那些可见或不可见的杂混文化、情感与记忆,重新表述的一种除魅行动。

吴思锋

台北人,现居花莲。主以书写与编辑工作参与剧场,兼及策划、制作。关注小剧场的实践及其谱系的重新阅读、非都会区剧场的创作与运作、剧场生态与机构化、评论与媒介等面向。

近年的策划工作包括:「要说的都在这里——马华文学剧场」(2015)、「临界点剧象录及其经历的时代——共学讲堂03 」(2017)、「共同」的作法——剧场与社会讨论会(2017)等。制作工作包括:「第二届水田部落行为艺术节」(2018)、黑名单工作室「《哈姆雷特机器诠释学》观念剧场-影像计划(第一阶段)」、「第二届返身南岛——亚洲行为艺术节」(2017)、「望南艺评」(2019)等。主编(与郑尹真)《亲密:高俊耀剧作选》(2019)、《起落叠•字Khí-loh-thiap.Jī:艺阵与当代剧场专刊》(2022),并与多个剧团合作,编辑场刊。

分享发言二: Lucie Tuma《作为关系实践的 “编织 “和 “缠绕”》

制造关系的实践是我生活、工作和思考的方式。在我的理解中,”关系 “的概念不仅仅是人类之间的关系,涵盖了文化、网络和技术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关系的建立扩展到一种生态学的方法,即在一个超越人类尺度的星球上嵌入人类。这种观点呼唤对各种存在形式的关怀和同情。它还要求对问题进行深度研讨,即“人的存在方式”是如何在当地、地缘政治和历史上被实践、规范和理解的。

在这次演讲中,我将提出 “编织 “和 “缠绕 “作为一种实践,以生态学方法与周围环境建立关系,并在其中生活和工作。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在于持续承认差异并进行深入倾听。引用哲学家和艺术家Denise Ferreira da Silva的话说,这种关系模式使我们 “不同但不分离——在不同中却又不相互分离”。

我将分享自2020年以来的跨国合作的最新经验,来反思 “编织 “和 “缠绕 “如何在我的工作中体现出来,以及它们如何在当前和未来的实践中发挥作用。

Lucie Tuma

艺术家、编舞家和研究者,常驻在苏黎世。她的实践通过基于材料的过程、诗学和批判性的编造,在时间缺失的时代里,产生基于时间的雕塑。她的最新作品 《Chænelings》是与Kiraṇ Kumār和Mamela Nyamza的跨国合作,于2022年12月在苏黎世Gessnerallee首演,此前她自2010年以来一直担任该艺术中心的驻场艺术家。这次作为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工作室驻扎艺术家期间,她的研究将基于一个问题:乌鸦和其他动物,无论是人类还是超越人类的存在,如何哀悼?自2012年以来,她一直在机构内外从事研究工作,研究和教授表演艺术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2020年,她成为苏黎世Shedhalle的策展委员会成员,每年策划一个展览(2020-2025年)。在此期间,她将完成她在德国吉森大学和苏黎世艺术大学完成她的博士论文 《注意力生态的构建》,作为她在Shedhalle的策展实践中的一部分。

她的作品曾在瑞士各地、奥地利、瑞典、德国、丹麦、韩国、俄罗斯、芬兰、日本等地呈现过。

现场作品一:Dino Radončić & 陈铿《See U On Tuesday 周二见》

[26.08.18, 13:21:38] 信息和通话都是端到端加密的。没有人可以在这些聊天记录中阅读或取消,也没有人可以在WhatsApp上看到。

[04.05.2023 11:59:33]Dino:  当(网络)连接断开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离对方很远了。我默默地坐着,希望我们能重新连接,重新连接我们的手机和我们。[04.05.2023 12:37:33] Keng: 这样的中断让我想起了很多的事情。好像我们一直在经历这样的时刻,也许是网络的中断,也许是我们的时差,甚至我们几个月都没有联系对方,也有可能是那些漫长的时间,那些我们在不同日子和空间里不同的的记忆和经历。

[04.05.2023 12:41:28] Dino: 很快五年就过去了,你记得吗?

[26.08.18, 13:21:38] Dino: heyyyy 朋友! 吃过了么?

[26.08.18, 13:27:46] Keng: Hhhh, yeap. 我刚刚睡醒,吃完饭。吃饱La~

[26.08.18, 13:31:47] Keng:那么我可能会准时到达。

[26.08.18, 13:33:18] Dino:哈哈哈,好!

[26.08.18, 13:34:02] Keng:再见~~

Dino Radončić

1994年生于圣加仑(瑞士),生活和工作在圣加仑/苏黎世(瑞士)。在苏黎世艺术大学(ZHdK)学习设计学学士学位,在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HKBU/AVA)获得视觉艺术硕士学位,并在苏黎世艺术大学(ZHdK)获得艺术跨学科硕士学位。

他实践总是围绕着人类以及它的所谓无聊和平庸的日常生活实践和经验。通过使用人种学实地研究的方法,他总是会在日常发生的例行公事中找到它们,并将其转化为视频作品、表演或物体。人类生活的任何痕迹都不会太小或没有价值,以至于不听它的历史或文化故事和表现形式。

他得到了恩斯特-高纳研究基金会的支持,并与陈铿、刘文琪、Nikolaj Eneas Prawdic、Stefan Stojanovic和Nathalie Stirnimann一起作为 “RRRRR “集体的一员。

陈铿

出生于1995年,广东潮州人,目前常居于杭州/上海。

艺术创作上主要关注现场艺术探索与实践,专注于剧场艺术与行为艺术子之间的边界表达。以身体为基础结合影像、装置、声音等多种媒介进行独立与团体共同创作。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出发,将个体经历与当下社会发生交流,捕捉从生活中产生的东西消失回生活中的过程。

作为月台小组成员,作品曾受邀乌镇戏剧节、北京青年戏剧节、深圳戏剧双年展等,同时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外滩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等呈现。2018年赴瑞士参与TRANSCULTURAL COLLABRATION PROGRAM 2018,同年成立亚欧RRRRRR小组,合作作品《Keng, you swim!?》、《Forbidden Fruit For Richland Garden》、《Wen, Keng we meet!?》于香港、瑞士、上海等地展演。2020年与邹思扬成立回响Echoing,开展“旅行”和“身体的图景”系列身体工作坊,创作环境肢体作品《郊游Picnicky》,受邀呈现《I Wish I Want I Think I Don’t Like I Actually》个展。

现场作品二: 吴梦《在蜜蜂临死之前……》

“在蜜蜂临死之前……”这句话如同一个线索,贯穿着整个创作的主题与情感。淡淡的诗意像一条细流,让作品的质感更为细腻、柔软。亡者安息,而未亡人所握的,或许只是活着的武器。

吴梦

艺术家、剧场工作者。创作涉及剧场、行为表演及纪录片等。编导剧场作品《变形花园》(2013)、《我被生活追赶着》(2015、2016 )、《世界在我的生活里翻滚》(2016)和《社畜童话》(2019)等,围绕历史及个体生命样本间的连接和对话可能,曾受邀参与森林艺穗节(Forest Fringe)、三星堆戏剧节等。个人作品曾受邀参与 “每个人的东湖”艺术项目(2010武汉)、“向城市索取权力”(2011德国汉堡)、乌镇戏剧节(2015 乌镇)、“他者的舞台”(2016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和2017 明当代美术馆)、“RAM HIGHLIGHT 2019:哨声响起前”(2019外滩美术馆)、“即兴判断 II”(西岸美术馆 2021)等。上海民间剧社草台班的核心成员(2005-至今)。“弗搭界”影像实践小组发起人之一。联合编导的纪录片《上海青年》入选“中国独立影像展纪录片年度十佳”(2014)。

嘉宾

赵川

生于1967年,跨越剧场、文学、电影、当代艺术等多重创作领域,是2005年开始的民间剧团“草台班”的共同创建与主导者。他执着于探索艺术与社会实践如何交织——什么是其中的个人、集体、身体、思辨、纪录与诗意。已出版《激进艺术小史》(2014)、《不弃剧场》(2021)等。

Upcoming maintenance work

The application portal myprohelvetia will be updated from 1.1.-7.1.2024. Due to these changes, open applications must be finalized and submitted via the current online portal (myprohelvetia.ch) by the latest 23:59 on 31 December 2023. Until this date, the deadlines and criteria outlined in the current guidelines and calls for applications apply. New applications can be created and submitted in the application portal as of 8 January 2024.

close

Search for "pro_helvetia" in the wechat app or scan th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