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海外办公室与合作伙伴

请点击以下图标,查看瑞士文化基金会各地联络办公室及文化中心的信息。欲知苏黎世 总部的详情,请访问官网:www.prohelvetia.ch

驻留项目

2024年驻留项目获选艺术家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荣幸宣布我们2024年艺术家驻留的最终人选。以下7组胜出者终将远渡重洋,在瑞士搭建人际网络,获取灵感,开展新项目。

Anna Diehl

工作生活于巴塞尔 | 视觉艺术

Anna Diehl的作品着力展现抽象与具象、主观体验及其社会背景之间的张力。她不仅对权力、暴力、身份等议题感兴趣,也关注脆弱性和亲密性。

Diehl一直以来都对玻璃颇感兴趣,上海玻璃博物馆的驻留刚好为她提供了深入探究这种材料的机会,供她学习玻璃的加工和制造方式。当被抛入上海这个迥异的符号秩序中,她期待通过实地观察,体会这里的权力关系和身份话语与她过往经验的差异性。

Jeronim Horvat

工作生活于巴塞尔 | 视觉艺术

Jeronim Horvat使用多种媒介和材料来创作雕塑、绘画和装置艺术。他的作品结合了对经济和市场活动的观察与分析、认知谬误的社会根基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反差现象,以应对当代艺术的问题。

他渴望探索上海作为经济交流和金融创新之地的历史,融入上海蓬勃的艺术生态。同时他也期待与上海的艺术家及文化机构深入交流,参与各类工作坊,创作新的雕塑作品。

Valentin Rilliet

工作生活于苏黎世 | 视觉艺术

Valentin Rilliet主要的创作形式为绘画。他的作品探讨神话、象征主义、流行文化和寓言等命题。通过挖掘个人回忆以及历史影像,他联结起虚构与纪实,借画布呈现二者之间的对话,从多个角度对手头的文化素材进行搜集、解构和思索。

Rilliet作为混血儿,不断审视着在双重身份背景下,自身血脉中蕴含的东方文化传统与耳濡目染的西方艺术经典之间的冲突。他希望走近中国的艺术社群和团体,调查本土艺术家的叙事与创作,以此脱离欧洲中心主义视角,达成跨文化交流。

33EMYBW

工作生活于上海 | 音乐、跨学科

33EMYBW,制作人,流淌于迷离世界与科幻媒介的罅隙,从远古梦境与民族记忆中挖掘生物神话。她擅长将现代跳舞音乐和多种混合的概念化元素提炼为极具个人风格的低音律动和令人惊艳的实验性声音设计。

2016-2019年期间,她策划了再现侗族民族文化的项目“ DONG”。去年,她在拉萨进行田野录音,启动了名叫“坛城”的声音作品。这次在瑞士,她希望能扩充“坛城”的声音采集坐标,继续探索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感官通道。

焦冬子

工作生活于天津 | 视觉艺术

焦冬子参与了国内外多个摄影节及展览,是“我们在一起”及“影像桥”公益摄影项目发起人。

她的摄影作品植根农村,专注于农民和女性群体,以影像和文字的形式,不断的描摹和书写这些群体,尝试对自己的出身作出回顾和反思,并借此达成和解。

这次的方案“土生土长”是她从2018年开始拍摄的“父亲的村庄”项目的延续。项目揭示了在城市化的洪流中农民遇到的困境、挣扎与妥协,并与瑞士相较,探讨不同经济背景下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张文心

工作生活于杭州 | 视觉艺术

张文心将自己视为地形建构师,她的工作模拟了人类及非人心智之间的崎岖地貌。她使用图像、录像、装置以及音景,制造以过程为导向的知觉旅途,引导观者潜入机械时间与魔法时间相互交织的深层领域。

瑞士与她这两年的创作基地贵州在各种意义上相似。两地都拥有丰富的山脉和喀斯特地貌区,近年皆成为各种科技基础设施的庇护所。

循着地质和技术力量的痕迹,她将在瑞士汝拉山中旅行,潜入与由地下河、考古遗址、山谷钟表工作室、可追溯至一战的地堡以及地下实验室共振而成的多态时间中,再将这一旅程转化为一个推想式的影像作品。

佩恩恩

工作生活于上海 | 视觉艺术

佩恩恩深入不同的经济系统之中,在流变的金融、竞争的身体和泛滥的影像之间展开工作,以此来创造一种“变质经济学”。其作品多以另类的影像生产作为起点,通过对不同技术媒介的错配(Mismatch),以祭典一种主体的无与伦比(Unmatchable)。

几乎所有的金融城市对流动性高度敏感,苏黎世却提供一种坚固的安全感。瑞士在地理与语言层面上是如何与金融业互相影响从而造就如此特别的金融景观?他希望通过对苏黎世银行业、地理、语言三个维度的探索去寻找瑞士经济学的特殊性,找寻瑞士的 浮动与固定的速率。

下一轮2025年的驻留艺术家招募信息将于2024年初公布。

(图片拍摄:Jürgen Buchinger, Gina Folly)

close

Search for "pro_helvetia" in the wechat app or scan the QR code.